IMG_7971

  采访朱文辉(见上图)的想法已有多时,几次2010级启明星的活动她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忙前忙后为大家张罗;在微信群里经常见到她介绍保护、保养人体关节的医学科普知识,朋友圈里凡有这方面的问询她都是有问必答,有时还亲自安排接诊;我也多次听到、看到她在电视上、广播里、报刊栏目中介绍如何防范运动不当造成的软组织和关节损伤。一般而言,对医学科普如此重视在如今这个年代的青年人中并不多见,也是带着这些好奇,我约访了这位启明星中的白衣天使。
  朱文辉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咋看上去她不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女生,而是比较粗线条、处事干练的职业女性类型,但她又有上海人那种细腻,约她做的事她都会加倍细心地做好。为了配合做好采访报道,我让她准备一点个人履历并请她考虑写一篇综述,想不到半天多时间她已把所有材料照片等妥帖备齐发到我邮箱。为我们那天的交流,她事先都做好安排,调整好诊疗时间,选在医院对面一家茶室,交流环境好,也不影响万一有急需可随时到岗。

上海女生从医后入了运动医学门

  交谈中我知道朱文辉出生在上海一家普通市民家庭,父母都是工人,家里就她一个孩子。1992年她从市东中学毕业后考到上海医科大学,5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在市一医院当了2年的住院医师。1999年,文辉考取上医大(这一年上海医科大学已并入复旦大学,所以准确说来是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她选了运动医学。当时运动医学还是一个刚从骨科分出去的专业学科,对这个学科方向的很多内涵,当时的朱文辉其实不是太清楚,她只是觉得很大成分上要靠力气的骨科大夫自己不太合适,而运动医学对应的是骨关节,是软组织,对力量的要求不会太高。
  硕士三年期间的导师是国内运动医学的学科带头人陈世益教授。文辉记得研究生期间大多数时间是跟着导师上临床、做课题中度过的。在参与陈老师的“骨骼肌损伤修复”百人计划课题过程中她确定了自己的论文方向。
  尽管是新学科,但复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这块牌子竖起后,闻讯后来此求医者日多。朱文辉印象中,1999年到2002年这阶段病人很多,其中不少是口口相传后赶来问诊求治的运动员,一些一线运动员由于不知道基本的保护方法,训练中施力不当等原因以致不手术就无法继续其运动生涯。目睹这些,朱文辉对运动医学的价值和社会上对这门医疗学科的需求有了更多的感受。
  文辉说她比较幸运能在运动医学在上海尚在起步阶段时就进入其门:“当时在临床系列,运动医学还属于骨科,到我研究生快毕业时运动医学作为独立方向逐步成型。华山医院是上海最早提出建立这个运动医学独立学科的医疗单位。到2013年,运动医学已被中华医学会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这十几年的发展可谓迅猛。”
  据小朱介绍,迅猛发展的背后得益于实际需求和人们对此认识的深化:传统骨科对骨骼及其病变更重视,相比之下,对跟骨骼相关的周围软组织,如骨骼肌、肌腱、韧带、软骨等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深入认识,再加上核磁共振等诊断手段采用后对软组织“看”得更清晰了,这些都促成了运动医学这门新型的临床学科的成型和发展。这样90年代后期就有部分骨科医生,包括对运动医学感兴趣的其他临床学科的医生逐步转向这个方向。
  硕士毕业后,按规定住院医师要到临床各个科室轮转。在东方医院各个临床科室轮转一年后,朱文辉分到骨科工作,带教她的是王予彬教授。王老师是从北京304医院引进的专家,也是国内运动医学界的知名专家。

攻博、生育两不误,“铁人”称号非虚名

  2005年,在王老师鼓励下,仅复习了一周的朱文辉顺利考进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按规定她必须从单位辞职。这样2005-08年,朱文辉又花了三年时间攻博。对攻博这三年的不易她只用了寥寥数语,但我在整理记录时能感受到。这期间,特别是开始的半年多时间南京、上海两地跑,由于她的博士论文主要是跟着东方医院王教授的临床课题,所以要经常跟着王老师上临床;期间她还完成了怀孕生育这件人生大事;当时博士论文已要求要有SCI论文发表,有段时间因为课题需要,朱文辉每天早上8点在医院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凌晨二点,为此她还被周围的人冠以“铁人”的称号。
  朱文辉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半月板损伤修复,她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促进半月板修复后愈合的新方法,其中涉及的大部分实验是在九院的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的。为了不占用别人的实验时间,文辉基本上是利用业余时间、周末时间做实验。围绕博士论文工作她先后发了三篇SCI论文。这期间文辉参与接待了不少来院求诊的知名运动员,这些运动员通过手术后功能恢复得很好,基本上都能重返运动场,这些更加深了朱文辉对运动医学的了解和热爱。
  2005年毕业后,文辉成为国内运动医学专业较早的一批博士。导师希望她留在东方医院,这样在2006年到2013年的7年时间里,朱文辉在东方医院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完成日常的临床工作,科研方面,她拿到的第一个市级课题是2009年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年获选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计划;2010年,她申报的“肩关节盂肱韧带的分配负荷机理”课题成功获得科技启明星项目支持:“当时膝关节研究较多,但肩关节研究不多,我也是想通过这个课题揭示盂肱韧带在肩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
  在东方医院期间,朱医生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多次获奖,她还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三本专著的编写,并获得上海体育科技腾飞计划的资助;2010年获得亚洲关节镜学术论文金奖。

做手术时

图为朱文辉在给患者做手术

视科普为己任,运动医学的热心布道者

  临床中,朱医生接触到很多前来就诊的病患,除了部分专业运动员外,大多数还是普通市民,包括一些青年白领。由于缺乏基本的关节保护常识,日常生活和健身活动中由于不良的习惯或用力不当,导致关节软组织受损的不少,严重的必须手术。每次门诊中,小朱都会给求诊者讲一点怎样保护关节的常识,解答他们的疑问。渐渐地,她感觉尽管自己很尽责的讲解,但受惠的人还是很有限,而且来医院求诊者往往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如果能及早在更多的人群中普及一点运动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就能让更多人免受痛苦。由此,朱医生萌生了参与运动医学科普的念头。2009年起,朱医生先后到过电台、电视台、担任嘉宾为听众解疑释惑,在报刊的有关栏目上撰文,介绍运动引起的一些关节损伤如何修复和保养,还曾到过白领比较集中的陆家嘴地区等地做了健康咨询讲座。
  可贵的是,只要有机会,有需求,朱医生就会普及和介绍有关运动医学、保护关节健康的知识,在微信上时常能看到她的帖子和温馨的提醒。
  2013年,38岁的副主任医师朱文辉受聘东方医院运动医学科的科主任,是当时东方医院科主任中最年轻的。一年多后作为人才引进回华山医院,这也是她时隔8年后再度回到自己熟悉的陈世益教授团队。目前她的工作主要是每周二个半天的临床门诊、每周要做近10台手术;基金委的青年基金项目已近收尾;带教的二个研究生中有一位是外籍学生。
  入行以来,朱文辉已参加了十几次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的学术活动与会议,仅最近的这两年里她就参加了沈阳召开的中国运动医学年会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并作大会发言;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微创外科周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积水潭骨科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朱文辉医生现为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2012年起当选上海市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年起担任亚洲太平洋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朱医生说,与她90年代末初入运动医学之门时相比,现在运动医学处在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阶段:各大医院都在筹备成立运动医学科,全国各地医学会都在筹建运动医学分会。但前景趋好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软骨组织修复,修复重建后组织的愈合问题等,都有赖于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上的深入理解。另外作为运动医学主要手段的关节镜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从关节内扩大到关节外。

为病患设身处地的“白衣女神”

  访谈快结束时,望着窗外华山医院大门内外进进出出的人流和车流,很自然想到了医患关系这个热词,于是顺便就问了朱医生对医患关系的看法,爽快的朱医生说在他们这个科室里没有医疗纠纷,“我感觉与病人的沟通很重要,医生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样很容易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接受。病人手术后有恢复阶段,我们会一直跟踪到其恢复正常。医院会不时收到一些病人的感谢信,其中有一封长达四页的感谢信是表扬我和我们科室的,主任说把我写的像女神一样,搞得我有点不好意思。”
  朱医生提到的这封信我后来也看到了,确实就是如朱医生说的那样,她真正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用暖心的话让他们安心,用精良的医术为他们解除和缓解病患。这样的医生在患者眼里不是女神才怪呢。

江世亮采写自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