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我们必须克服对再利用产品的偏见,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说道。
内罗毕被称为mtumbas(斯瓦希里语为“二手”之意)的小摊,专门出售改装过的产品,其中许多来自西方国家
人类的物质处理能力在动物王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制造物品、使用物品,并根据物品的象征价值和实际利用价值进行物品交易。最早的例子是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中发现的文物,可追溯到至少70000年前的一块经过精心雕刻的赭石。财产是我们自我身份的延伸,除了制造工具之外,我们还用物品装饰自己,甚至在埋葬死者时还用一些物品作为陪葬品。
物品具有社会意义。我们通过一些物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营销专家都知道,名牌商品享有盛誉,是因为其昂贵的费用或其独家经销的排他性。我们中间除了苦行僧或真正清心寡欲的人之外,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们对汽车、装饰或衣服等产品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对于一些二手商品,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它曾经的拥有者,它曾经被什么人拥有过和使用过,我们更愿意穿上某名人曾经穿过用过的服饰,而不会愿意接受曾被一个杀人犯穿戴过的东西。我们很多人都会郑重地将祖先留下的服装首饰传给下一代,而街上能买到的珠宝则可以随意处置。在我们的心里,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代表着实实在在的意义。
对于物品的无意识的、通常是非理性的偏好是心理学上的本质论,即本质先于存在,相信本质特性是无法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或转化的,对付这些偏见与逻辑是很困难的。
但是这种观念必须予以反击。本质主义是我们接受“所有材料都可以而且应该被再利用或回收再造”理念的一个巨大的障碍。为实现循环经济,尽可能延长资源及其产生物品的使用时间,重用材料的地位和感知价值必须予以肯定,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物质的价值观,优先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
物品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些人认为,如今挥霍无度的消费主义反映了一种以财富拥有的多寡代表地位高下的倾向,这种倾向源自于我们在等级社会群体中形成的进化能力,财产被等同于成功值。群体中的地位决定着许多社会性动物的繁殖成功率。正如雄孔雀的尾巴大而有光泽,代表了健康和力量的一种信号一样,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拥有也是成功者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外在象征。
一个多世纪前,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索斯泰恩·维布兰(Thorstein Veblen)创造了“炫耀性消费”这个词,即人们通过获得和展示自己拥有的昂贵物品来获得他人的尊敬和认可。他提出,许多掌权者,从埃及法老、印度王公贵族,无一不以炫耀财富来展现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性,这种情况数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如今我们产生更多财富的能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产量的技术力量导致人类生产并积存起来的产品呈指数级上升。例如,1860年至1920年间,美国的产品生产增长了12至14倍,而人口只增长了两倍。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需要刺激才能保持经济的增长,通过营销策略促进消费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由此带来诸多问题,从轻度的“购物疗法”到病理性的过度消费。
这种想拥有物质的欲望并不需要太多刺激。甚至孩子们也不能免除这种拥有的欲望,80%以上的学龄前儿童与同伴的冲突都围绕着玩具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当某件玩具被另一个孩子触碰时,更会激起这种拥有的渴望。从孩童时代开始,我们很快就学会如何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揭秘:你的拥有是你个人的展示》(Snoop:What Your Stuff Says About You)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山姆·高斯林(Sam Gosling)指出,不同的人格类型与他们个人喜好物之间存在联系,物品是成年人装饰他们个人空间与自我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男性倾向于展示他们获得的奖杯,而女性装饰自己空间的物品更有可能与她们和周围人的关系相关。
“禀赋效应”及物品价值偏见
我们估计自己拥有物的价值通常高于其他人的看法,一种被称为“禀赋效应”的倾向。这种偏向性随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与相互依存的社会相比,在注重个人主义的社会中这种倾向性会更强烈一些。例如,2010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欧裔美国成年人所要咖啡的价格通常要高于亚裔美国成年人。
令人惊讶的是,拥有更多财产而不是更少财产的人,禀赋效应可能会更强一些。例如,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狩猎者和采集者都处于同样贫穷的地位,他们通常不会高估自己的财产。而贫富之间的差距则似乎会推动人们的占有欲。耶鲁大学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认为,与更平等的经济和谐社会相比,在不平等现象普遍可见的利己主义社会里,更容易产生禀赋效应。
个人身份的“自我延伸”可以包括在一切可以宣称所有权的东西里。有西方社会里,一个拥有一个漂亮的家、一辆新车、精美的家具陈设和最新家用电器的人,在其他人眼中,是一个通过了人生成功之路考验的人。
源自一只劳力士手表或一套阿玛尼西装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和基于感知的愿望实现的满足,而不是感官上的愉悦或功能性上的作用。设计师的品牌之作受人追捧的程度远远超出了物有所值的范围。按其定义来说,一件奢侈品(英文中的奢侈一词来自于拉丁语,过度、过量、无节制之意)从其排他性产生价值。今天的龙虾和生蚝价格高昂,但在18世纪制冷技术出现之前无法被运送进入城市的时候,它们只是穷困地区渔民的日常食物而已。
物品的真实性也很重要。复制品或假冒品牌的价值要低得多,即使它们与真品相比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我们不能总是自欺欺人,研究表明,那些戴着他们认为是假冒名牌货太阳镜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即使这眼镜实际上却是昂贵的真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拥有过七年的物品,要比一模一样的同样物品的价值高得多。
改变传统偏见,促进循环经济
看重排他性物品价值的心理偏差,以及对真品的追求,会破坏物品回收重用的原则,因为根据传统的偏见,回收物品会失去它们的身份价值和感知价值。
根据大多数成年人的逻辑,如果用他们的结婚金戒指与同样的一个复制品交换,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如果我们被告知,戒指中的一个小颗粒被替换掉了,我们仍然会认为这是同一个戒指。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戒指被完全翻新,即使原始材料已经荡然无存,就像是被整个替换掉的戒指一样,我们仍然会认为它就是原来的那个戒指。于是,一个物理构成完全面目全非的戒指,仍然将继续着它原来的身份特征。
这种保留身份是不容玷污的,新添加到戒指中的每一个黄金粒子,都会融入戒指整体中,但这不会影响到戒指的身份意义。而如果仅仅是被不相干的人触摸了,物品的所有者就会觉得好似受到了污染破坏一样。纪念品收藏家可能会高价收购被认为是明星或著名演员穿过的一件毛衣,但如果毛衣被经过消毒处理,它的价值就会低得多。反过来,如果是属于他们不喜欢人物的物品(如骗子),他们是不会出钱收购的,除非它经过了消毒处理。
简而言之,我们对废旧物品价值的评判标准,多出自于情感因素,怀旧情绪或与名人效应相关。但这种狂热已经今不如昔:古董收藏者俱乐部根据收藏品的拍卖价和零售价得出结论道,年度收藏指数自2002年达到峰值之后一直在持续下滑。
20世纪初受到鼓励的炫耀性消费是为了纠正生产过剩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如今的政策应该鼓励通过“非炫耀性消费”和物质重用来提高人们的自我价值感。
为解决不受约束的物质主义所造成的后果,我们要少制造消耗资源的物品,多使用回收商品,以符合全社会的利益。目前,只有少数零售商会出售一些从水泥袋和轮胎等低价值丢弃物中生产的物品,如钱包和袋子等。
但节约资源的回收创新应该无处不在。新物品中使用的回收材料越多,应该越多宣传这种特性,并获得更多税收减免和其他市场杠杆的倾斜。就像食品制成品必须注明其成分和添加成分一样,制造产品也应该注明其回收成分。从以“全新”物品吸引消费者,向提高“可更新品牌”身份地位的转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资料来源Nature
责任编辑 彦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