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培南教授

  诸培南教授1949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就职于无锡江南大学,开始了学术和艺术两段人生。诸教授1952年调入华东化工学院任教,1990年受聘同济大学到1992年退休,桃李满天下。他专长于结构化学、材料科学教学研究,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工艺演示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硅酸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玻璃委员会第18技术委员会委员。
  诸先生15岁时曾师从无锡名画家胡汀鹭,退休以后潜心于中国水墨山水,包括诗、书、画、刻、文,数十年来坚持业余创作,作品高逸流芳海内外,现任同济大学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其传记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25卷(1997年),美国国际五百人荣誉名人辞典第4卷(1997年)。诸先生栖于科学与艺术两座殿堂,和谐相长,江湖互济,相得益彰,用先生的话说:“从科学启知,以书画言静。”
  1960年33岁的诸先生第一部学术著作《工艺岩石学基础》问世,从此开启了“岩石”人生。岩石学的“精神支柱”就是布拉格的晶体结构模型,诸先生的研究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从显微结构入手探究物质性能。其山水画创作也借鉴晶体结构的立体思维,骨法用笔,也探索岩石结构和形成规律,水墨化地表达地质地貌风景名胜。其笔墨设色构图有时像晶体端方有规,有时像玻璃疏淡清逸波光似水。先生笔下的奇峰就是岩石的柱状节理,黄山就是造山运动隆起的中生代花岗岩,花岗岩能滋养迎客松,岩石被松树的根生化反应成肥沃土壤;九寨沟的黄龙就因钙华沉积方解石的光学折射干涉而呈现出五彩。诸先生的作品是典型的文人画,科学家特别是专家作画,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泓情趣。这种融合是无意中形成,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只是先生及时抓住并发挥了这个特点。人生有时就是这样的偶然又必然,岩石学之于诸先生的作品,就像植物学之于歌德的诗,也像解剖学之于达·芬奇的画。
  宇宙演化,地球形成,地质风貌,一步一步接近人们的生活,地质地貌不仅与矿产矿藏有关,也与建都立市选址安营有关,还与风景旅游有关。诸先生研究的材料科学、物质结构、岩相学就是通过观察岩石显微结构来推断是什么物质、具备何种性能,用得最多的是显微镜,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越来越大,结构看得越来越细,直达纳米级。所以先生练就了一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慧眼,观测细致入微,辨识入木三分,他做成的矿物标本成千上万,是公认的矿物鉴定专家,汇集在其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显微结构图册》中。20世纪70年代,他根据云母矿的结构特征,设计制造了人造微晶玻璃,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这种材料介于晶体和玻璃之间,是可以用机床切削加工的玻璃陶瓷。就像西藏林芝的皂石,用砍刀就可以将石头砍成一口锅。先生心里一直惦记着玻璃结构这个未解之谜,2003年,发表了他的封山之作《论玻璃结构及其本质》,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综述了自己毕生对玻璃结构的深入思考。

黄龙青夏(2005年):黄龙属九寨沟上游,高原峡谷中的石灰岩层被地下水溶蚀后,把碳酸钙带到下游,形成了钙华沉积带和阶梯状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阳光下呈现出五彩,以奇观见称于世界。诸先生创作此图时所用笔墨技法不拘一格,从中稍可领略雪山高原的清凉夏日美景

  先生的画如其人,细腻安谧,宁静自适,细微深处真功夫。先生说希望读者观其画后能启人以可居、可游、可赏、可思之情,能找到安顿心灵的卧游之地。先生出生在太湖之滨,画作多表达江南风情。1996年为庆祝江南大学建校50周年,创作4.37米长卷《五湖烟水》,题“五湖烟水足牵情,春到江南景色清,最是波光溶会处,远天帆影接空明”,准确表达了先生的故乡情怀和“可居可游可赏可思”的心境。其实在1965年创作的《湖光山色》、2002年创作的《后湾山春初》、2003年创作的《箕山清晨》都配有这首诗,可见先生对此清幽淡静之地的爱恋推崇。正如美国作家凯瑟所说,作家写作的基本素材多是15岁之前耳濡目染之默化阴孚。2004年,先生参加了李政道先生倡议的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的第一届“科学与艺术展”,先生携表达中国丹霞地貌特征的山水画参展,并在会上与李政道先生深入交流。之后多次参加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展,与李政道先生切磋艺术,建立个人友谊,一幅《太湖新景》就挂在李先生的办公室。先生的主要画作陆续发表在2004~2011年的《荣宝斋》特刊上。
  先生的小楷隽秀绵润,抱朴守拙,端庄工谨,得益于小时候临翁覃溪的手??宋拓化度寺碑。先生对古文修辞多有积累,其诗纪事抒怀,真切高逸。先生“讷于言而敏于行”,与学生保持长期的联系,既探讨学术,也往来艺术。20世纪80年代学生程长荫教授抒怀殷殷师生情:“一曲阳春人笑痴,诗中有画画中诗。风雨浮沉都不问,玻陶真谛总牵思。”1964年先生给华东化工学院毕业生赠言:“朗月清风人世秋,何时真去广寒游?飞天须有玻陶物,且教且研意未休。”可见那时已经冀望在航天材料的突破,为实现中国飞天梦努力。先生几乎每一幅画都配有诗,1985年给郭景坤院士的“黄山北海图”的题诗:“秀出奇峰北海间,四时朝暮均宜看,白云轻拂松林静,但觉清凉天地宽。”高度评价了郭景坤先生的为人为学。
  诗书画刻本一家。尺幅之间,四大要素由画家一个人经营的少,样样都得体的更少,都能做到赏心悦目、沁脾润肺、疏经怡人的少之又少,诸先生就是其一,字画金石,都值得鉴赏。先生中学时期师从名家胡汀鹭半年,胡师固守清贫,善诗文而博学,学养深邃,画卷清醇,要求学生熟透而化,这对诸先生的人生影响甚笃,老一辈人就是有一种珍惜机会、向学进取、膜拜榜样的精神,好像有一种信仰,使得个人很容易被教育提升。
  科学家艺术创作一定有特别的地方,尤其像诸先生这样的文人、科学家练就的观察、思想、设计、研究、实证的方法论,以及发表论文共享知识,不知不觉就会影响艺术创作的思维、主题、构图、绘图技术的应用。诸先生本来就善于思考,他职业性地把自己对山水画风格的演变、中西方绘画的艺术思维基础、画品表征问题等,写成论文发表在《朵云》上,与同好切磋画事。

丹山碧水(2006年):浙江新昌出露的地层岩石以火山喷发沉积物为多见,由于当时中生代气候湿热,岩石在受风化侵蚀过程中铁质被氧化而呈红色,峰峦起伏,与绿树青草相映衬,极具霞色斑斓之致。此图为诸先生应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主题创作而成,并题诗于次,诗曰:峙立丹霞十九峰,明湖映照碧波中,古岩化木认何识?爰悟育成自太空

  2000年,先生将多年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画论结集出版了《诸培南诗画书文选集》。2009年,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和第六届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诸培南山水画选集―中国山水画与地质地貌》,先生以此祝贺祖国繁荣昌盛,并向世界友人介绍中国水墨艺术,每幅画配以详细的中英文说明,便于读者理解艺术创作与画家的心境、地质地貌、师法自然的关系,普及中国山水画,普及地质岩石学。

漓江清晓(2005年):漓江在桂林阳朔之间地区,是古代海中石灰岩地层经过地壳运动造成的岩溶峰群。画中绘出的漓江早晨,具有宁静平和的气氛,似可进入画中,诸先生从写实出发并参考清代画家吴历的笔法牛毛皴而写成

  诸先生说,他的人生场有几层:最里层是身体,饮食起居经络脉动生物钟是有规律的,及时校正不可违背;再往外一层是法律,文明人不做违法事;再外面一层是道德,为人师表道德表率;最外面一层是自在,简单真实,自由空间,争取个人生活的社会成本最小、社会效益最大。我理解先生的生活哲学都体现在其著作、论文和作品中,在黑白的山与水丹青中,在规则的晶体和透明的玻璃之间。在其画面的留白中,清晰可见先生虚怀若谷、与世无争的空杯情怀。先生一生行不疾、心不躁、语不惊人、貌不出众、宁伤己不及人、严律己宽待人的行为风格,与其画品也是自洽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果不是绝唱,至少也算稀有元素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
  袁礼荣教授、程长荫教授、许关禄教授和顾真安教授既是诸先生的学生,又是笔者的老师,诸先生也是笔者的博导,三代师生其乐融融,长期保持联系或时常聚会,探讨科学、艺术和人生。四位教授认真阅读了本文,并提出宝贵意见,笔者对所有恩师表示感谢,并祝老师健康幸福。

责任编辑 丝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