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每年启明星的颁证交流会都是星友们展示自己、结交朋友的最好场合。过往的这类会上,不少星友们都抓住了这样的“机遇”,让大家留下印象。这方面的案例之一是来自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颖,她在会上和台上有限的几分钟“表白”时自然流露出的自信、聪慧和阳光帮助她以高票当选2018级的两位班长之一。相信很多星友和我们一样都想听听她的故事,于是有了这次访问。

寻樱珞珈山,探荷清华园

  王颖1984年9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代人是20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支持大西北的号召来到宁夏并就此扎根。父母和家庭环境对王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很小的时候,一放暑假她就会到妈妈的实验室,那些会变色的化学实验深深地把她吸引了。和这个年龄段的许多孩子一样,王颖十分喜欢看书,而学校里的图书馆就成了她的“小书库”,各种类型的书,无论是小说、传记、文摘,还是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书都被她“收入囊中”,这段尽情地优游于知识海洋的经历也让她日后的成长有了更多知识的铺垫。
  2003年,王颖来到武汉大学求学。珞珈山的樱花美得让人流连忘返,也让这个生长在西北的女孩体会到了大学之美。在东湖岸边,樱花树下,王颖的本科生活充实而多彩,从一年级学生的懵懵懂懂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完善,武汉大学优质的本科教学为她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平台。为了鼓励本科生接触科学研究,武汉大学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大三时就选择业余科研导师。王颖找到了电化学方向的专家胡胜水教授。在胡老师实验室近两年的时间里,王颖从磨电极、查文献和刷烧杯开始,一点点地学习积累,科研的乐趣慢慢在她心里萌芽、生根,为她日后决定攻读博士奠定了基础。武汉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收获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接触了科学研究,还锻炼了她演讲、沟通的能力。大三时,王颖代表武汉大学参加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大学生知识竞赛,把专业知识在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珞珈山是一种美,更有一种情。武汉大学的4年,是拼搏的4年,奋进的4年,也是成长的4年和进步的4年,”王颖回忆说,“那些青春的岁月是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进入全国顶尖的学府深造学习是王颖梦寐以求的,而清华大学对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2007年,清华大学对研究生的录用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即不通过考试,而通过学生的成绩积点、科研成果、5000~8000字的申请自述以及现场答辩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她放弃保送武汉大学研究生的资格,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录用全流程答辩,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王颖说:“清华园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这种追求和信仰弥漫在整个校园。学校和老师的目标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建功立业的精英,学生们则有着“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抱负。初入清华园的王颖看到迎面骑车而来的同学在旁若无人大声朗读着英语,食堂里排队的同学也都拿着书在看,此情此景极大震撼了王颖:“这里的学生之勤奋、学习氛围之浓厚不是一般学校可比的。”
  除了紧张的学习外,在近春园边,清华大学的课余生活之丰富也让王颖难忘并受益。“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清华园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用全民运动来形容也不过分:条件优越的各类运动场所对学生都免费开放,对学习盯得非常紧的导师但凡听到学生要去打篮球都会“开绿灯”,王颖也在清华学会了打网球。很多实验楼里都有乒乓球台,经常会传来有节奏的乒乓球声。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在实验做不通时会抽两拍,因为说不定几个回合后就会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王颖特别提到了清华园里传统的女生节,这一天仿佛是一个狂欢的盛会,所有的男生都会想着法儿变花样给女生表白,有直接、开放的,也有含蓄、技术含量高的,就看谁的表白更有新意,而且所有女生都会接收到这样一份“宠爱”。王颖把它称之为“凌驾于爱情之上的情感收获”。
  我们问王颖清华园里的这几年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王颖说她确实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总结了几个词来描述:“以梦为马,不问西东,不负韶华。”王颖说清华大学的这段经历会长久影响她的人生之路。

沉淀积累,精雕细琢

  硕博连读时,王颖选择了与本科相似的分析化学作为研究方向,师从李景虹教授。王颖的研究课题是“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纳米分析技术的探索”(石墨烯在2004年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发现)。王颖在接触这个课题时并没有太多的积累,就像所有的“新手”一样,一开始很难,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成果。这个过程用王颖的话说是痛苦且令人沮丧的,进展缓慢、四处碰壁然后从头再来,一次又一次。

王颖与学生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

  科学研究的奇妙之处也在这里,探索的是未知,你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也不知道何时能到达,也许冷不丁幸运之神就会给你一个惊喜。博士三年级的时候,王颖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她在Nature子刊NatureProtocols,ChemicalSociety Review,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Nano等国际著名学术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目前王颖发表文章的引用已达到7000次!这样的科研成果无疑将获得高度的认可和评价。2011年,王颖获得了卢嘉锡优秀研究生的荣誉称号,并荣获了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这是清华大学奖励优秀学生的至高荣誉;2012年,王颖荣获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荣誉;2013年获得了瑞士乔诺法青年研究奖(该奖项用于奖励该基金会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合作大学中遴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奖励30名左右3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这是一个来自世界的认可和鼓励。

在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硕士项目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应我们要求,王颖介绍了这些引起领域内很高关注度的工作的背景: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王颖对利用石墨烯二维结构的特殊性质来实现电信号转换进行了探索,希望将目标分子的检测信号转换为优良的电信号。例如,可以将农药、重金属、TNT(三硝基甲苯,一种炸药)等物质的检测信号转换成电化学信号。另外,石墨烯作为跨膜运输的载体,能实现活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在线成像,这种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记录和观测活细胞状态的变化,并分析细胞外的环境,如氧化应激、药物刺激、辐射损伤对活细胞状态的影响,从而为环境影响的毒理学、污染物对细胞影响的机制等提供分析基础。关于这一点,王颖进一步作了通俗解读:外界环境对人体细胞的影响,以前是比较难观测到的,人体也不会有任何感觉,而千百万个细胞产生的变化长时间累积起来才会影响到个体,如出现某些症状。因此,这个分析技术相当于把环境影响的分析在时间上前移了,在空间上也“放大”到分子水平,从而使我们能更早、更清晰地“发现”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这些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教育部的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王颖说,这些成果的获得和自身的进步都离不开李景虹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李老师勤奋、务实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法宝,也是指引王颖前进的灯塔。

2017年,作为GEO-6亚太区青年版首席领衔作者参加世界环境科学家大会

2018年,在同济大学组织召开GEO-6亚太区青年版报告作者会

  王颖在硕博连读期间还到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师从电化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林跃河教授。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直属的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光学、电子学、谱学和核化学仪器设备。王颖在这里更专业、更完整地学习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还曾代表研究团队在美国化学会(ACS)的年会上做分会邀请报告,这些学习和积累对她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林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让王颖在海外的求学之路充满收获和快乐,林老师渊博的学识和和蔼可亲的教学方法也让实验室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

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2015年,王颖博士加入同济大学,彼时的她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希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化学与环境科学进一步融合,更好地把化学分析方法应用在环境领域。尽管入职同济不久,但王颖的研究思路已经逐渐明确,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希望在单分子和单细胞水平上分析环境刺激和污染对活细胞的影响。这项研究与人的健康、疾病诊断、毒理学机制的探索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对人类健康最前期的守望和护卫,也是对癌症潜伏期内细胞细微改变机制上的探索。从这个层面上讲,这项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在环境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研究方面,王颖构建了新型的便携式污染物电化学检测平台,提供了针对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磷类痕量环境污染物的高灵敏、快速分析,并主持制定了一项国家标准和两项行业标准;在复杂介质中痕量污染物的快速筛查方法上,实现了对新型环境污染物如抗生素、重金属等的快速可视化分析。王颖在同济大学工作以来,承担了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了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的支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转让多项,有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王颖的启明星课题也是关于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是如上述及的前期研究的延伸。
  在同济大学工作的这几年里,王颖还致力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同济大学的合作项目。16年前,UNEP与同济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这是UNEP在全世界与高校共建的唯一一个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王颖入选联合国环境署科学家库,并当选为《全球环境展望6》(GEO-6,联合国环境署的旗舰报告,每五年发行一版)的领衔作者,参与撰写了全球报告中环境与健康的相关内容;2017年,王颖受邀担任联合国环境署青年研究员,并成为GEO-6亚太区青年版的首席领衔作者,负责报告撰写的组织和统筹工作。2018年,她作为会议主席在同济大学主持召开了GEO-6亚太区青年版的全球作者会议,该报告预计2019年在新加坡的亚太区环境部长会议上发布。基于以往的工作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国际参与度,王颖成为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基金支持的学者。
  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也是王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年轻,但是她在教学方面的成果却十分丰富: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她开展了大量的学习和探索,并组织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辅修课程的编排,这为青年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王颖也因此获得了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王颖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的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与联合国的合作,引进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的网络课程,并组织带领学生团队到联合国总部日内瓦以及环境署总部肯尼亚实习和交流。2018年,王颖获得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荣获同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这些成果一方面是对她教学工作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对王颖的喜爱。王颖说来自学生的鼓励和支持让她心怀感动,干劲十足!
  谈起同济大学良好的工作和人才发展环境,王颖很庆幸自己能选择上海、选择同济大学作为自己的工作单位:“上海是许多人向往的宜居城市,而同济大学为青年人提供了发展的舞台。”我们预祝这样一位目标清晰、行动力强,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行稳致远,不负韶华!

梁偲、江世亮写于201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