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旺
一个多月前,在上海市科委社发处组织的课题验收会上,“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及典型案例”课题组汇报了他们围绕上海城市更新所做的工作,主持这项课题的是2011级星友、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谷志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谷志旺在启明星群里也是比较活跃的一位,因而与他有一见如故之感。尽管笔者前两年曾听城市建设专家介绍过城市更新的概念,知道这是一个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重视但仍需要不断普及和推动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一座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如同人们居住的房屋,使用经年后必然有老化和功能更新再造,以适使用的问题。但城市,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何更新改造绝不同于居室装修那样简单,其中大有章法可究可探。那天谷志旺的简短介绍即引起笔者的兴趣,于是相约采访听他讲述自己的成长以及和这座城市历史保护建筑有关的故事。
踏踏实实走稳每一步
谷志旺是河北衡水人,父母这一代由于家庭出身等原因没有机会完成基本的学业,因此特别寄望下一代能够接受完整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一个三四线城市底层的农耕之家靠着自身努力和基本的社会制度保障供养了三个孩子完成学业。最终,谷志旺在完成硕士学业后入职知名国企上海建工,现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和中层,谷志旺的二姐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生物基因方面的研究。一个农村家庭里出两个优秀大学生的概率是不高的。述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谷志旺说自己和姐姐都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励志故事,就是好好读书一步一步走下来,如果说有什么要素的话,那就是自己希望改变命运,父母和家庭给予温暖和宽容,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当然,条件还是很艰苦,谷志旺初中开始住校,学校和家相距近30公里,除了第一次是爸爸带他到学校以外,以后每次到校他都是自己骑两三个小时自行车去县城。初中开始时谷志旺的基础差,特别是英语,基本没有学过,后来靠努力和勤奋慢慢赶上来。长他几岁的二姐当时的班主任,也是谷志旺的老师,会时常以他姐姐的好学来激励他,这无形中也给谷志旺施加了压力。但无论生活条件差还是学习基础差,都没有影响谷志旺求知的热情。高中以后谷志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当时的目标是考上重点大学,而对于具体专业,自己并不了解,父辈们也无法提供指导,高考后他依据自己的分数线报考了以军工出名的南京理工大学。
大学阶段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天性还是希望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往的谷志旺来说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大学期间他参与了很多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和能力的锻炼看作是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因此他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一点在他保研和找工作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谷志旺说,以他的性格应该是不会考研的,但是大四保研考评时,绩点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让他排在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名,因而获得了免试研究生的资格。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也是因为学生会工作机缘巧合到了现在的单位。当时上海建工集团总部到南理工相关院系招聘,谷志旺负责接待并组织同学面试,他自己并没有投简历,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给人事部门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样,他就在上海建工开启了职业生涯。
从造房子到修房子
按照建工集团的惯例,高学历储备人才必须先到基层锻炼,再根据本人表现和需求予以任用。因此,谷志旺2006年入职时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到建工四建集团,参与南京一幢超高层建筑——南京紫峰大厦项目。项目的总工还把其中最高的主楼交给他负责,即负责主楼区的整个技术方案。回想起来,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此机会一方面是出于信任,因为他是集团总部派来的高学历储备人才,也许会提出一些新的方案;另一方面也是那个年代建筑施工是最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大、机会多,公司委以重任也是让他快速成长。紫峰大厦体型复杂、变化多样,建成后高450米,是当时江苏的第一高楼。这些对施工机械、建筑材料和施工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来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谷志旺在这些方面竭尽所能,他的能力和勤勉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项目最终验收时获得了“整体上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并且获得了江苏省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谷志旺坦言,这是他初入职场经历的首个大项目,由于没有现场施工的实际经验,而且还是技术难度这么高的项目,因此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应在情理之中。而他更从中得到很多锻炼,除了针对本项目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外,他还查阅大量资料,把这个类型的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方法、技术、装备等相关知识都储备起来,并力求吃深吃透!优秀的人从不止步眼前,这一可贵素质一直伴随着谷志旺。
2008年,谷志旺由建工集团安排到四建,从事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建工四建是一家深耕文化艺术类建筑工程建设,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大型建筑企业,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世博会中国馆、东方艺术中心等精品工程均是这家公司的杰作。除了这些响当当的名片工程,2007年,建工四建还专门成立了“上海建筑改建与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上海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性修缮。谷志旺恰在这个当口迈进四建的大门,这也确定了今后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段谷志旺的职业生涯要与这座伟大城市的建筑、历史文脉紧密相连。
也因此,对谷志旺的启明星采访让我们听到了上海一批著名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如何修旧如旧、在完整保存其原有建筑构造、工艺、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其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使其“魂魄俱在、提质增能”的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有选择性地介绍其中若干项目,其中有谷志旺先后参与的思南公馆、上海大世界、上海玉佛寺等历史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
修旧如旧里有大学问,亟须筹建信息数据库
思南公馆是典型的法式建筑群,这种浓缩、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一段历史的建筑保护群,不仅保护价值高,而且具有唯一性,故在修缮过程中要极大地保持其原真性。谷志旺介绍,所谓修旧如旧的难度其实很高,关键是需要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进行修缮。光是外立面的修缮就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外立面——清水砖墙、卵石墙面、仿石墙面、拉毛墙面——各有不同的原材料和工艺方法。首先要研究这些原材料的成分,深入分析研究其配比,通过无数次试配后才能获得最接近的原材料;其次是要仔细琢磨传统工艺和方法,如抛扔法、水刷法等,以期做出原样的效果。谷志旺强调这不仅需要技术上、工艺上的研究,也需要手艺人的经验。
然而,这样的手艺人现在越来越少了,传统工艺正在不断失传,这让谷志旺他们焦急的同时也看到了传承的迫切性。为此,上海建工四建着手推动上海既有建筑全生命期信息数字化工程,计划把上海重要建筑从材料、工艺、技术到以往的历史信息,如原始设计者、修建者的信息,历次修缮的资料等,凡能搜集到的信息全部用数字化的手段保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抓紧抢救这些正在流失的宝贵资料,建立起上海建筑的信息数据库。事实上,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历史资料很难找到,但唯其如此,才更有价值,如果建筑的历史都不知道,那么如何去保护它!思南公馆是法国人设计的,着手修缮前,他们专程到法国的档案馆找到当年的设计图,“在中国要想找到七八十年前的原始建筑图纸的可能性非常低,找不到原始数据,一些重要历史建筑的修缮要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着急要建信息数据库的原因。”
修缮后的思南公馆和上海大世界
正在筹建中的这个建筑信息数据库中所有的信息最终都希望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除了文字描述、图片和模型等外,每一门工艺都会用视频记录下来,将能工巧匠脑子里的隐性知识通过挖掘、整理和系统化后保留下来,让更多的技术、方法和工艺得到传承。当然,这绝不是一个机构就能完成的事情,在上海市房管局和修缮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建工四建眼下正在与同济大学常青院士团队等一起合作,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整个行业和政府层面的支持。
思南公馆的修缮保护是谷志旺参与历史保护建筑的第一个项目,积累经验之外的收获是他找到了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方向,并由此开始正式跨入历史保护建筑的实践和探索之门。在谷志旺看来,上海作为既具有较长历史,又在城市现代化征程中处于领跑地位的特大城市在经历了前期的大拆大建阶段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座真正有底蕴、有魅力、有味道的城市必须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而所谓的文化内涵主要就是体现在那些扎根这座城市的不同年代的代表性建筑。随着这样的共识成为主流,上海城市建设的理念已从几年前的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以留为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都开始偏向历史的传承。但是现在社会资源却还没有匹配过来。因此就整个上海城市更新改造和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行业来讲,投入资源有限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修缮过程中的原创不多,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工作可以做也需要去做。庆幸自己找到了可以以之为业的方向,但也清醒意识到前路困难多多的谷志旺眼下的心态是:“修好一栋房子就是留下一段历史,能多留一栋是一栋,这个工作有价值、有意义,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我有成就感。”
在城市更新中,除了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外,以结构为主的改造和以功能提升、改变为主的改造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结构改造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上海大世界,上海建工四建的做法是: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对锈蚀的钢筋结构进行加固,并通过增加阻尼器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功能改造的案例更多,包括既有建筑或住宅的地下空间开发、隔音降噪、节能改造,住宅改为商业用楼等。这些改造要在不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前提下,通过改造为居民们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其特点是民生需求大,关注度高。以上项目谷志旺或是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或是作为公司的科研管理者参与了施工修缮过程。但真正让谷志旺立于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建筑潮头,主导一场战役的则是下文要讲述的上海玉佛寺的保护性修缮工程。
担纲玉佛寺修缮重任,大雄宝殿平移创纪录
上海玉佛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也是上海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历经百年沧桑,玉佛寺所在的江宁路、安远路一带早已变成楼宇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心城区。随着海内外香客日增,空间更显局促的玉佛寺面临着消防、交通、建筑结构等多重公共安全隐患。此外,寺内大雄宝殿与另一栋寺内保护建筑——天王殿之间的距离仅15米,殿前广场面积狭小,与玉佛寺每年近200万人次的客流量相比,场地拥挤程度不难想见。由此,玉佛寺在2016年启动了大规模修缮工程,而其中,大雄宝殿向北平移30.66米,以扩大殿前广场是最关键的一步。
玉佛寺大规模修缮工程是谷志旺作为技术负责人全程负责的第一个大型历史保护建筑修缮项目。尽管对项目的难度谷志旺已有心理准备,但随着对玉佛寺内在结构的了解越深,就越感到困难之大,挑战之巨。一方面,大雄宝殿建筑为砖木结构,历尽风雨剥蚀,加上老化严重,殿堂木构、瓦片都已状况频出,令平移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大殿没有图纸,没有数据可查,缺乏原结构资料性文件;更大的挑战是,为确保不能损坏佛像,佛像和大殿需要一起平移,而佛像是泥塑的,十分脆弱,一动就容易散架,更不要说移位了。为此,团队在设计和施工方案上多方论证数度修改。最终平移只花了7天时间,但前期策划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
修缮前玉佛寺的立柱
大雄宝殿平移时的航拍图
远程智能监控平台
谷志旺告诉我们,这一牵动海内外多方关注的平移工程最终得以安然落定有赖于整个团队实施了多项技术创新。其中,一是基于多源数据的数字化建模。在制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前,需要掌握大殿的精确数据,包括佛像和佛台的内部结构构造,为此团队采用了三维扫描、无人机航拍、近景测量等技术获得大殿的点源数据,再用BIM技术生成其三维模型,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为后续方案奠定了基础。二是脆弱文物的平移任务,谷志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拿托盘运豆腐。”平移本身没有太大难度,关键是如何把极为脆弱的建筑和佛像托换到混凝土托盘上,且移动过程中要确保20多根立柱不会发生动摇。大殿的柱础和立柱并不是粘牢的,立柱只是放在柱础上,移位就会不稳,为此团队发明了一种包覆性的特殊结构,把柱础和立柱包覆保护起来。针对佛像的保护,谷志旺及其同事通过请教文物保护专家,提出了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案,利用柔性材料形体被动加固技术对佛像进行保护。三是开发互联网+移位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这是应对百年老建筑怎样监测、预警的新课题。团队在建筑物和佛像上布置了很多监测点,通过力学信息传感器、光学信息传感器等多种方式实现托换移位全程的直观、远程、实时监控,并启动相应的预警措施。
借由这次玉佛寺大雄宝殿整体平移工程,在大雄宝殿主殿整体结构不做任何变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底部抗震支座,提升了建筑的抗震性,达到了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大雄宝殿原有历史风貌的目的,也给寺庙建筑布局的合理化留出了改善空间。那天谷志旺还结合玉佛寺修缮改造工程的PPT给我们演示了一些关键技术细节,于我们而言,边看片边听介绍仍有惊心动魄之感。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尤其谷志旺归纳的几点让我们难忘:“木结构文物建筑带佛像整体平移”是这一项目的特点和难点,也是世界首例,创造了建筑平移的新纪录。此外,玉佛寺要求施工过程不能影响寺里的正常运营,因此整个平移过程都是对社会开放的,不仅香客在旁边监督,而且各大媒体都在关注,那几天央视每个频道都有报道,且本市的电视台还在进行直播。“整个过程如履薄冰,平移若有一点闪失,顿时全社会都会知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要知道,担纲业界乃至国内外瞩目的玉佛寺修缮改建工程的谷志旺其时还只有34岁!在回答如何顶过这巨大压力时,谷志旺回答:“要说压力不大那是违心的,但我们团队有整个集团和上海的技术力量作后盾,加上我们早有预案,所有能想到的细节都做了周密的安排,以确保整个工程万无一失。”可以说正是这种如履薄冰、绣花针般的细密做事风格成就了这个注定会留于历史的城市更新工程!
城市更新,上海当为示范者
回过头来看,思南公馆、大世界和玉佛寺的更新改建只是谷志旺参与的众多建筑改造工程中的一部分,就上海而言,围绕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业界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因为无论从实际需求还是使命担当来看,上海都应承担起城市更新示范者的责任。也为此,谷志旺负责的上海建筑改建与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划每年发布城市更新发展报告或关键技术和典型案例成果汇编,同时通过组织会议、论坛,成立城市更新联盟等形式提供交流平台,希望既能对公共技术的沉淀积累起到促进作用,也能更好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采访谷志旺几天前,“上海工匠”揭晓,来自本市各行各业的98位工艺大师和杰出手艺人获得“上海工匠”称号,谷志旺就是其中一位。这项上海市总工会发起的“上海工匠”千人计划不仅要在10年内选拔出1 000名工匠,更重要的是对工匠进行扶持培育和宣传弘扬工匠精神。如谷志旺所说,简简单单一个墙面的修缮就需要上百次尝试,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体现了一种敬业、专注、精益、极致的工匠精神。
对谷志旺的访问不仅让我们大致知道了城市更新的理念和上海建工人的建树,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位工匠的炼就过程。读到此文的人们应该也会感铭谷志旺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做的延续这座城市历史文脉的实事,向这位优秀的上海建工启明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