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天文系主任阿维·勒布(Avi Loeb)
2017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正穿越太阳系的奇怪天体,后来科学家将其描述为一颗红色的细长小行星。这是在太阳系内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天体,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奥陌陌('Oumuamua),夏威夷语中意为侦察员或信使。
2018年10月,哈佛大学天文系主任阿维·勒布与哈佛博士后研究员什穆埃尔·比亚利(Shmuel Bialy)共同撰写了一篇论文,研究了“奥陌陌”的“奇特加速度”,并提出该天体“可能是外星文明故意发送到地球附近的一颗完全受控的探测器”。
勒布一直对寻找外星生命很感兴趣,最近,由于他提出我们可能会与发射这颗探测器的文明进行交流而又上了头条。“如果这个外星文明爱好和平,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对《明镜周刊》说道。
《纽约客》杂志最近电话采访了勒布,他对科学家发现奥陌陌太迟而没有照片感到沮丧。他说:“我写这篇论文的动机是提醒学术界密切注意进入太阳系的下一个访客。”在电话专访中,勒布谈了如下问题:他认为奥陌陌可能是外星人探测器的理由、非科学推测的危险、相信先进外星文明与相信上帝的共同之处。
你提出“奥陌陌可能是星际探测器”,这个解释普通人可能难以理解。事实上存在太多的可能,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我在《科学美国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奥陌陌的6个奇怪性质。首要一点是我们没有预料到这个天体的存在。通过对太阳系的观测,我们可以计算出历史上太阳系向外抛射星际物质的速度。如果我们假设其他恒星周围的所有行星系统与太阳系类似,我们就能计算出星际天体的数量。计算结果有许多可能性,但其范围不足以解释奥陌陌的出现。
这个天体还有另一个奇特的性质。当你观察太阳附近的所有恒星时,它们相对于太阳运动,太阳也相对于它们运动,但是只有1/500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和奥陌陌一样慢。一般认为,大多数星际天体的速度和它们所来自的恒星差不多。如果这个天体来自某一颗恒星,那么这颗恒星一定很特别。
奥陌陌还有什么奇特性质?
它刚被发现时,我们就观测到:它每8小时自转1周,其亮度至少改变了10倍。旋转时其亮度会有10倍的变化,这意味着其长度至少是宽度的10倍。我们没有照片,但是,你在网上看到的艺术家的想象图,它看起来像雪茄,这是一种可能性。但也有可能它的外形像圆饼,事实上,这更有可能。
外形像圆饼,能说明什么?
我还没说完。奥陌陌最不寻常之处在于,它偏离了根据太阳引力算出的理论轨道。通常,彗星会偏离理论轨道,这是彗星表面冰的升华造成的,升华产生的气体会给彗星一个推力,就像火箭一样。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彗星的样子,拖着一条由蒸气组成的彗星尾巴。可是,奥陌陌没有尾巴,但是,我们看到它偏离了理论轨道。那么,问题来了,额外的推力来自哪里。顺便说一下,在我们的论文发表之后,另一篇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个天体附近不大可能会有任何碳基分子。
奥陌陌的艺术想象图。哈佛天文系主任阿维·勒布认为:星际天体“奥陌陌”的奇异特性引起人们对其可能来源的质疑
有没有碳基分子能说明什么?
没有碳基分子意味着没有冰升华产生的气体的迹象。我们没有看到彗星尾巴的特征。此外,如果奥陌陌是彗星活动,那么它的自转周期会变化,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一点也不像我们以前在太阳系看到的彗星。奥陌陌也不像小行星,奥陌陌的亮度变化了10倍,而典型的小行星的亮度变化最多是3倍。奥陌陌有非常奇怪的几何形状,还受到其他的力的作用。问题是,外力是哪来的,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最终得到了我们的论文。
我想到的唯一的可能是太阳的光线。当光从奥陌陌表面反射时,会给奥陌陌一个推力,就像风给船帆一个推力一样。我们做了计算,发现物体的厚度小于1毫米才能被阳光推动。如果奥陌陌真的不到1毫米厚,受到阳光的推动,那么它可能是一个薄的船帆,我想不出什么自然的过程可以制造出薄的船帆。最有可能的是,它是人造的,是技术文明的产物。
应该说,奥陌陌是技术文明的产物,这一点并非纯属猜测,有两个原因。首先,技术文明是存在的,我们就是。第二,在银河系中至少有1/4的恒星有类地行星,其表面条件与地球非常相似,它们上面有可能产生生命。考虑到银河系中有几百亿颗恒星,很可能我们的地球不是唯一拥有文明的星球。
就是说,发射奥陌陌的这个文明来自太阳系外银河系以内?
我想是的。这个文明现在可能已经灭绝了。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纳粹有核武器,二战的结局将大不一样。你可以想象,一个文明发展出这样的技术,有可能已经毁于自己的技术。
可能这个文明在毁灭之前发射了一艘宇宙飞船,就像我们地球人也向太阳系外发射过旅行者1号和2号。可能有很多文明发射过类似的设备。重点是,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这很像我和女儿在沙滩上散步,看着被冲上岸的贝壳。我们有时会发现人造物体。奥陌陌可能是漂流瓶,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
两者还是不同的。你刚才的这番话使我想起了神创论观点,如果你在沙滩上看到一块手表,你肯定知道它是人造的。由于我们的眼睛结构与手表一样复杂,所以我们人类肯定也是被造物主设计制造出来的。
先进的技术文明如同上帝的存在。假想一个这样的情境,你给穴居人看一部手机,穴居人会说这真是一块好石头,穴居人对岩石很熟悉。现在想象一下,奥陌陌是iPhone,而我们是穴居人。我们看着它说它是一块石头,它只是一块不同寻常的石头。这个类比的要点是,对于穴居人来说,我们今天拥有的技术都如魔法,必是上帝赐予的。
天文学家科兰·拜勒-琼斯(Coryn Bailer-Jones)曾说过:“做科研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证据呢?不要在没有证据的地方塞进自己喜欢的假设……’”
我正是这样做的。我用科学的思维来破解奥陌陌来源之谜,就像我研究天文学或其他科学问题一样。关键是我们要遵循证据,在奥陌陌这个问题中,有6个特殊的事实。其中一个事实是:它偏离了自己的理论轨道,并且没有任何彗星释放气体活动的迹象,我们没看到它周围有气体,我们看不到彗星的尾巴。它的形状也很奇怪,我们从未见过这个样子的小行星或彗星。我们无法从它身上探测到任何热量,而且它比典型的小行星或彗星要明亮10倍。所有这些都是事实。我正是从这些事实做出推断。
2018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其中一个不寻常的结果表明:宇宙中的气体也许比我们的期望要冷得多。所以我们假设:也许暗物质有某种性质使得气体更冷。对此,没有人关心,没有人担心,没有人说这不是科学。每个人都说:考虑暗物质(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物质)是主流科学,这样完全没问题,没有人觉得不妥。
但是,当你提到有来自另一个文明的设备存在的可能性时,人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不是推测,毕竟我们地球人已经向太空发射过探测器。我不是信口开河,是基于证据和事实。如果别人有更好的解释,他们应该写篇论文发表出来,而不是横加批评。
科兰·拜勒-琼斯,德国马普学会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学家,他质疑勒布的奥陌陌是薄的船帆的观点,提出奥陌陌来自其他恒星,并识别出4个可能的恒星
你对这些批评的回应之一是:“我遵循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格言‘当你排除了不可能的因素后,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能,就一定是真相。’”但当涉及我们无法解释或不理解的事情时,我们不是经常求助于流行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概念吗?
不!不!不。让我再给你举个更好的例子。多重宇宙论是一种主流观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会在不同的宇宙里发生无数次。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不能被检验。而下一次我们再看到奥陌陌这样的天体时,我们可以拍下照片。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动机是激励科学界收集更多类似天体的数据,而不是先验地认为他们知道答案。多重宇宙论,我们没有办法检验它,但大家却欣然接受。
另一个主流理论是弦论中的额外维度。弦论领域产出了大量论文,得了很多奖。但是,弦论不仅在诞生以来近40年的时间没有得到实验检验,而且在未来40年也不大可能得到检验。但是没有人觉得这有问题!你的朋友对多重宇宙、弦论都能接受,觉得没问题。
我也不知道科兰·拜勒-琼斯如何看待那些理论。
他从未批评过那些理论,他甚至从未提起过。
我甚至不知道是“他”,我也不知道他(或她)的观点。
好吧,不管他了。
重点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就喜欢谈论外星人。
我不赞同社会文化中的外星人的观点。
稍等。让我说完。在流行的用法中,UFO(不明飞行物)基本上指的是某种外星人。我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倾向于通过我们从小听说过的事情来看待我们不知道或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是不是更有可能把类似外星社会的东西拿来解释类似奥陌陌之类的现象,而不是用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或无法言传的理论给出别的解释?
我喜欢科学,也喜欢小说;但我不喜欢科幻小说,因为科幻小说里有大量东西是违反物理定律的。质疑你可能听过的任何UFO故事的主要依据是:探测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显著进步,我们的相机比以前好得多,但支持UFO与外星人有关的证据仍然有限。这就是为什么UFO没有科学可信度的原因。
我们今天谈论的是科学。我们看到了一个来自太阳系之外的天体,我们正在试图弄清楚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来自哪里。我们没有我想要的那么多数据。根据我们现有的数据,我把我的观点摊在桌子上,它会吸引人们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伽利略时代,教会人们思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可能性。偏见是基于过去的经验,问题是偏见阻碍了你做出发现。如果你认为天体进入太阳系的概率为零,你永远不会发现它!
在你学习天文学的过程中,你的宗教信仰或对上帝的信仰有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我不信宗教。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我没有认为你有宗教信仰。我只是想知道,你的思想有没有什么转变。
首先,这取决于你所说的上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我是世俗的,我不信教。我被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秩序、规律和自然法则所震撼,这是我一直敬畏的东西,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自然法则似乎适用整个宇宙。这很了不起,宇宙本可以是混沌的,非常无序的。但是,它遵守一套物理定律。作为一名科学家,我的工作纯粹是基于证据和理性思考。
资料来源The New Y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