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科学记者蒂姆·拉德福(Tim Radford)2005年与詹姆斯·洛夫洛克相识,最近他重新评价了这位独立科学家的开创性作品。
詹姆斯·洛夫洛克认为人工智能将拯救地球
说到詹姆斯·洛夫洛克,人们总是会把他和一个伟大的创意联系起来,那就是“盖娅”(Gaia)。《牛津英语词典》对盖娅的定义是:“全球生态系统,其运作机制被认为类似于一个巨大的自调节有机体;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生命体共同定义并维持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续的条件。”词典还引证了洛夫洛克这位独立科学家在 1972 年首次使用的这个术语(“盖娅”在古希腊语中是 “地球” 的意思)。
2019年 7 月 26 日,洛夫洛克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他漫长的事业生涯中处处闪现着各种创意。他第一篇单独投给《自然》杂志的文章是关于给培养皿做标记的蜡笔新配方,这篇文章发表于 1945 年。然而,与其他科学家不同,他选择书籍作为思想传递的媒介。他本人撰写或与人合著的书籍已有十余本,最新作品《新星世》(Novacene)已于7月出版。
正如《新星世》一书的前言所述,1974年洛夫洛克被提名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时,曾列出他的研究目录,涉及“呼吸道感染、空气消毒、凝血、活细胞冷冻、人工授精和气相色谱法等等”。所谓的“等等”主要指对气候科学和外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探索。而盖娅的故事则要从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的一个问题说起,当时,洛夫洛克任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帕萨迪纳市)的顾问。NASA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譬如火星?
针对这一问题,洛夫洛克和微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之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74年,两人提出了一种观点,即地球大气“不是一个生命环境,而是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含有氧气和甲烷,这些活性气体会不断更新。这种非平衡辐射出红外信号,洛夫洛克后来将其称为“永不停止的生命之歌”,“任何有接收器的人,即使在太阳系外也能听见”。因此,NASA问题的答案已经写在了静态的火星大气中:火星大气几乎完全由二氧化碳这种非活性气体组成。
面对周围时有的不屑一顾的批评,他们提出的观点将地球定义为一个超级有机体,一场论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洛夫洛克的盖娅理论指出,在过去38亿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圈出现了一种整体性反馈系统,各种生命形式调节大气温度以及气体的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生命状态。地球系统科学已经被确定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这个存在生命的唯一星球,而它却因为某个物种的肆意行为正日益脆弱。他的同事和合著者意识到此番争议仍在继续,但他们都愿意支持洛夫洛克和马古利斯观点的重要性。
交织着的演化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安德鲁·沃森(Andrew Watson)说:“海洋和大气与生物圈紧密交织,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一个耦合系统,这种观点已经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地球科学家李·孔普(Lee Kump)进一步说明,“洛夫洛克也告诉我们,达尔文只说对了一半。”他说,“生命随环境变化而演化,而环境也随生物学变化而演化。”尽管洛夫洛克早在几十年前就与多所大学中止了正式的工作关系,但是从NASA到伦敦地质学会等各种机构仍然纷纷授予他荣誉学位和各类奖项。
令人着迷的盖娅系列书籍的第一部是1979年出版的《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此后,每有新卷,都比前一本更有说服力,其探讨的内容也从最初的盖娅假说,到后来的盖娅自身,再到生物圈或人类所面临的危险。丛书系列包括趣味性很强的个人自传《致敬盖娅》(Homage to Gaia,2000);对气候灾难提出迫切警告的《盖娅的复仇》(The Revenge of Gaia,2006)和《消失的盖娅》(The Vanishing Face of Gaia,2009)以及读来没那么恐怖的《通往未来的艰难旅程》(A Rough Ride to the Future,2014)。
《新星世》抓住了人类最后一线希望,并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就是说,盖娅最后可能会被奇点拯救。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最终的救赎,尽管这会让许多灾难预言家惊恐不已。洛夫洛克认为,自我管理能力日益强大、智力超凡且靠心灵感应共享意识的电子人(Cyborg)将会发现它们和其他生物体一样,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它们会理解地球的恒温系统,即控制系统,正是盖娅自己。而且,通过与盖娅合作,电子人将拯救所有幸存下来的生命组织和它们自己。地球将迈进“新星世”:一个洛夫洛克自创的“人类世”的后续时代。
洛夫洛克欢迎新星世的到来。他写道:“无论我们给地球造成了多少伤害,我们还及时地以电子人的父母和助产士的双重身份自我救赎。”不过,他的眼光更加长远。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而随着太阳慢慢地不断变大,几十亿年后的地球将被“巨大热浪”无情吞没,无法幸免。
虽然《新星世》由洛夫洛克与记者布赖恩·艾波雅(Bryan Appleyard)合著,但读起来还是原汁原味的洛夫洛克风格:无论要叙述的内容多么拐弯抹角,论点多么复杂,洛夫洛克始终写得让人心服口服。在处女作《盖娅》中,他用两句在我看来是写作中简洁明了的典范句子,就绕开了演化中最根本的障碍(如何从有机化学到一个能生、能死、能排泄、能复制的有机体)。他写道:“生命于是成了几乎完全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又有着几乎无限的可能。然后,它真的发生了。”
詹姆斯·洛夫洛克,摄于1989年
洛夫洛克在《盖娅时代》(The Ages of Gaia,1988)一书中,用更丰富和切题的重述回答了一个难解的问题:生命是如何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他写道,生命“以深度耦合系统的身份,与地球共同演化,以更有利地生存。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会计,从来不会逃税漏税,但也绝不错过任何可乘之机。”类似贴切的隐喻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再翻看几页,他提醒我们,盖娅的年龄是“时间的1/4。她的生命长久,在她出生的时间里,无知是一片海洋,知识的领域仅限于若干小岛,它们的存在给了我们一种虚假的确定性”。
洛夫洛克的盖娅理论只是他不墨守成规的一个方面。他极力支持发展核能,惹恼了很多环保主义者。他出生于贵格会教徒家庭,1940年,基于信仰原因拒绝服兵役,1944年又改变主意准备入伍(但伦敦的国家医学研究所认为他留在实验室的用处更大)。后来,他成了英国国防部安全服务处的一名顾问。他的发明之一电子俘获检测器,其灵敏度高,能识别出极难觉察的微小污染物痕迹,如杀虫剂和氯氟烃。杀虫剂曾激发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写出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而氯氟烃后来也指破坏了臭氧层。在《新星世》中,洛夫洛克戏称自己是把直觉置于理性之上的工程师。
最后,洛夫洛克甚至还为“人类世”说了几句好话,人类记录了自然资源的退化以及与人类一起演化的野生生物的毁灭。他“欢呼,为我们对世界和宇宙的巨大的跨域性了解欢呼”,更为数字革命终将“赋能演化”而狂喜。他说得对吗?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或许能活到答案揭晓的那一天。当下,如果你想感受一下两足动物身上的超智能,请选择从阅读《新星世》开始。
资料来源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