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与新冠肺炎疫情做斗争期间,美国科技巨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2020—2030年期间,技术迭代、竞争格局变化以及社会变迁有可能遏制当今科技领导者的发展。与此同时,消费市场逐步成熟,其他国家或国际性重大事件也会先后抢占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几十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竞争持续不断。每隔15年左右,新一轮创新浪潮催生出新一代市场领导者。无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微型计算机,八九十年代的个人计算机,世纪之交的互联网,还是21世纪前20年的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驱动它们发展的动力始终未变。初入市场的企业一无所有,唯有对未来的无限渴望,经过不懈努力,它们甚至超越了市场上的资深老牌企业。这些成功的新兴企业让老牌企业很难接受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如何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更是难上加难。
当我们回顾21世纪前二十年,展望未来时,数字世界再次发生变革。新冠疫情期间,字母控股(Alphabet)、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和网飞(Netflix)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帮助用户居家办公,获取生活必需品,享受相关服务,与亲友保持联系,以及休闲娱乐。这些公司通过提供重要的社会性服务,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没有它们,很难想象如今的美国社会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但是展望未来,在许多情境下,科技巨头的核心地位都有可能受到极大削弱。实际上对于愿意见证这一切的人而言,大部分情境显而易见。这些情境主要分为三类:技术迭代、全球竞争格局变化和社会发展重点变迁。尽管其中一些变化的发生更具确定性,但在未来某一天我们回顾当下,会发现科技巨头的实力在疫情期间达到巅峰,一系列新竞争者及发展动力正在逐步重塑疫情后的世界。前不久技术股股价大跌或许就是明证,市场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
技术迭代
长期以来,技术创新始终是数字颠覆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新一轮技术变革已经再次出现。近些年来,最关键的技术驱动力——智能手机、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和流媒体——均已相对成熟,正因如此,科技巨头开始逐步针锋相对。比如在流媒体娱乐领域,亚马逊和苹果与网飞展开竞争。在隐私与数据使用领域,苹果正在挑战字母控股和元宇宙(Meta)公司。在云计算领域,亚马逊、微软和字母控股展开竞争。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与字母控股继续博弈。在搜索领域,微软(必应)、苹果(语音助手Siri),尤其是亚马逊正在挑战字母控股。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
相比之下,物联网、机器人、自治系统、智能网格、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些下一代系统中(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许多应用还需要对现实生活事件作出更快捷的反应,基于云计算的传统架构所带来的延迟是目前最大的障碍。它们会利用“尖端”技术,把计算和数据存储集中到距离现实世界更近之处,试想由特斯拉管理的服务能够把车与车之间的交互能力以及基于云计算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此类机器与机器之间数据流的规模最终将超越人类之间产生的数据流。埃隆 · 马斯克(Elon Musk)是全球最富有的人,只要他愿意,他可以直接买下推特。马斯克作为当今新兴技术浪潮代表人物,这股浪潮的变革力量至少与以往的科技浪潮不相上下。
“Web 3.0运动”指基于加密货币、区块链、非同质化代币(NFTs),以及其他点对点服务(P2P)的去中心化互联网,虽然目前它还处于设想阶段,发展尚不明晰,但可能蕴含更强大的颠覆性力量。这种技术与当前基于云计算的中心化模式恰恰相反,在当前模式下,科技巨头是电子商务、应用商店、数字广告、顾客画像及其他应用的强大守门人;在Web 3.0的世界里,此类守门人数量寥寥无几,其实力和财富也将回流至产品供应商和内容创作者手中。
加密货币常常被贬低为夸大宣传,甚至被认为是金字塔传销。但比特币、以太坊,以及无数其他加密货币疯狂的价格波动,往往掩盖了数字货币在简化支付清算、减少货币转换需求和类似的金融自动化方面所能提供的真正价值。尽管近期加密货币的市值有所跌落,但依旧达到近1.4万亿美元,远高于亚马逊,几乎与实力强大的字母控股不相上下。如果以太坊成功地从工作量证明架构转型为权益证明架构,从而清除能源密集型的“矿工”,那么其价值有望再次飚升。近期比特币不太可能实现如此重要的技术变革,其价格经常大起大落,固定供应量表明它是对冲不断膨胀的政府债务风险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哪种数字货币在全球市值方面胜出,最终都将面对主要云计算竞争者的挑战。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猜测点对点架构将应用于数字货币以外的多个领域。在他们设想的世界里,有类似于脸书的服务,但没有类似于脸书的中间机构;或者有类似于推特的信息服务,却没有推特(Mastodon开源社交网络程序)。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优步(Uber)、声田(Spotify)、爱彼迎(Airbnb)、电信网络供应商(P2P网格架构),甚至是亚马逊零售平台上。试想一个搜索引擎连接起消费者、制造商和快递服务,但是类似亚马逊这样的仓储巨头却不复存在。目前大部分P2P系统发展缓慢,仍面对许多执行层面的困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前的云计算守门人仍是它们追赶的目标。
总而言之,技术驱动型科技巨头在许多情景中均有颠覆性影响。
全球竞争格局变化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与技术迭代同样重要,对信息技术行业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颠覆性力量是来自地缘政治领域。中国的崛起将会给硅谷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试想21世纪20年代中国可能的对策:用中国开发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取代字母控股公司的安卓系统或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抖音(TikTok)和希音(Shein)击败或替代美国的社交媒体公司;生产出优于英特尔(Intel)或安谋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rm)的半导体或量子计算机;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监控系统、数字人民币、无人机、5G技术等。
美国政策制定者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但是美国对印度的依赖却少有提及。目前几乎所有大型美国公司都严重依赖印度提供的后台运营,这些服务由印孚瑟斯(Infosys)、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威普罗(Wipro)和爱渠西来(HCL)等印度公司提供,或由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埃森哲(Accenture)等西方公司的印度分公司提供。与之类似的是,在硅谷和美国顶尖高校,印度人才越发占据主流。如果美国逐步衰落,印度将通过扩张价值链,创建公司,重塑贸易条款以及其他策略,提升自身日益强大的影响力,而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中国、印度、韩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巴西、欧洲、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和地区研发出更多先进技术,硅谷将不得不分享全球创新舞台。许多国家现在倾向于打造自己的优步、亚马逊、爱彼迎和贝宝(PayPal),而且还将制定复杂的法律规章网络,让全球化服务变得更加困难。欧洲最近通过的《数字市场法案》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部法律旨在直接削减美国科技巨头的力量。随着数字主权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退潮,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跟随欧洲的步伐。
社会发展重点变迁
或许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区块链和P2P架构永远也无法追赶上来;或许正好相反,科技巨头抵御住了实力日益强大的新兴公司的挑战,抑或与这些公司实现了共存。但即使这两种情形都实现,更广泛的全球经济发展仍有可能大幅削弱科技巨头的实力。近15年来的数字黄金发展期基本是由消费者推动,字母控股、亚马逊、苹果、元宇宙、微软和网飞等公司均植根于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21世纪20年代的市场将受到更多工业化因素的影响,如弹性供应链,能源可获得性和可承受性,粮食、原材料、矿产以及清洁水源的潜在短缺,气候变化风险,可持续性产品和包装,基础设施现代化,劳动力短缺,日益普及的自动化,逐渐缩小的不平等现象,人口老龄化,日益膨胀的政府债务,以及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冲突等等。与这些挑战相比,消费者服务和数字广告的影响力显得微不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数字颠覆作用相对较小,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变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此外,主要科技巨头大多避开了这些社会性难题,即使有所介入,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展望未来,那些能有效解决最重大社会挑战的公司将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就如在疫情期间科技巨头与医药巨头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如果科技巨头也帮助解决这些新挑战,它们将再次获得巨额财富。中国需要从消费经济向一个基础更广泛、更具弹性的社会转型,这是美国政策制定者也应该接受的信息。
科技巨头正在转攻为守
以上分析绝不意味着科技巨头的重要性微乎其微,也不是预言它们会立即解体。恰恰相反,历史告诉我们,在以经济为核心的时代,尽管行业和企业的作用会削弱,但它们仍然可以成为成功的大型实体。例如,微软和英特尔均与移动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失之交臂,但他们依然是实力强大、财力雄厚的企业。在世界各地,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云计算和社交媒体之外仍有广阔空间,科技巨头也并未流露出自满情绪。
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技术迭代、竞争格局变化和社会变迁将使科技巨头在维护近年来取得的全球主导地位时变得越来越困难。政策制定者应该有所判断,从长远来看,市场将解决许多当前对数字技术的担忧,并且认识到以前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是在公司的实力已经达到巅峰,进入相对衰退阶段之后,才开始介入并提出改变。鉴于科技巨头长期以来取得的惊人成就,人们很容易忽视其脆弱性。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伟大颠覆者最终都将不得不转攻为守。考虑到根本性变革路径的多样性,这样的历史很有可能正在重演。
资料来源 I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