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斐斐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副研究员
“4月4日,上海在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面对庞大的核酸检测数量,来自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多名志愿者也参与到上海市多个地区的核酸检测工作中,全力以赴保障上海市核酸检测的顺利进行。他们在看到上海发布的招募核酸检测人员的信息后,第一时间集结起了一支由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核酸检测服务队,支援上海其他地区的核酸检测工作。熊斐斐负责样品录入的工作,属于核酸检测的第一道工序。她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经常一干就是10个小时,不停登记送来的待筛样品。她说,自己快一点,就可以让后续的工作更快进行,让样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样本处理区。”
以上文字摘自2022年4月5日腾讯新闻网站一则报道,里面提到的志愿者熊斐斐是2022级星友、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副研究员,一位从事流感病毒疫苗研发的专业人员。刚过去的那场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新冠疫情大暴发造成的影响令每一个国人印象深刻。痛定思痛,更多人对病毒、疫苗、群体免疫等专业名词概念及疫情防控的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和认识,也算是一次社会性的大科普。此时对熊斐斐进行启明星专访,也是希望借此走近病毒疫苗研发领域,普及相关知识。要交代一下的是,此次采访前的三个礼拜,笔者刚刚“阳康”,所以还是采用较为稳妥的视频方式,在小年夜安排了对熊斐斐星友的访问。
浓浓的上海情结,我是上海人
看熊斐斐在启明星通讯录上的照片,听电话里她的声音,觉得她是一个很职业的科研工作者,然而视频中的她看上去是率真、有点腼腆的模样,很像邻家女孩。我们的采访交流从上海2022年3月中旬疫情防控升级、进入全员核酸检测的难忘时间点开始。斐斐说她是3月份上海疫情刚起就报名参加了核酸检测:“作为业内人员,我想感受、分担核酸检测者的辛劳。”斐斐介绍当时他们参与的核酸检测还是用最早程序,需要对每根管子对应的被检者一一扫码,核对信息、录入工作费力费时。斐斐值守的是核酸检测第一道关,即根据不同小区、不同检测点,对待检者的信息一一分类。“录入信息是第一道关,当时需一管一管地操作。后来改进后就方便很多,一个小区100根管子对应1000个人,可以一个小区一个码。”分类后的第二步是开管,取出液体;第三步是提取核酸、上机扩增后得出数据;然后判断数值是阴性或者疑似阳性;最后是复核。
35岁的熊斐斐出生在杭州,生活和成长也在杭州。不过,她的爸爸妈妈是上海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几乎所有家人亲友也都在上海,所以斐斐骨子里也认定自己就是上海人。儿时每逢过春节全家都会回上海家里过。在那时的斐斐眼里,杭州与上海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感觉上海一直是大都市,各方面都时髦一些、国际化一些。”说来也巧,外公外婆老家就住在延安西路边上,离斐斐后来工作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就几步之遥,也许与上海所的缘分在儿时已结下。
在一位斐斐视为榜样的堂姐(这位堂姐学习成绩好,当时刚从国外求学回国)的帮助下,大学求学期间的寒暑假斐斐就到上海一家生物技术研发企业实习。所谓实习一开始主要是帮忙录入和简单处理一些数据,和带教老师熟悉后,老师会教她软件数据的处理,操作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当时(十几年前)荧光定量PCR仪器并不普及,一般不会让一个本科生来操作,而专业公司这种设备不少。斐斐表示很幸运在荧光定量PCR技术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就接触到,甚至亲自动手参与了引物设计、程序优化等技术和操作。“那时国内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多实验都是国内外研发人员、工程师直接参与,包括方法优化、数据处理等,我也在实习中学到了不少,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质控、批记录等概念也在那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科研体系分工更趋专业化的今天,不少实验人员对除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外的技术和操作很难上手,创新创造的空间其实是在萎缩。也因此斐斐说她还是很怀念本科做实习生时那段时间鼓励实验人员一专多能的科研氛围。
博士期间“混”张江,触类旁通增才干
准备读研时,斐斐其实没有想好是读硕士还是硕博连读。像生物这类偏理科的行业对学历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当时硕士还不多,女博士更是稀少,有个硕士学位找工作是不愁的。关键时刻,当时实习公司的一位老师建议她还是要一鼓作气读完博士这个最高学位。至今回忆到这一节,斐斐说幸亏能听进这一建议,如果自己只是硕士的话事业上升空间就很有限了。斐斐的硕博导师张庆华教授是同济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顾问。研究生求学期间,熊斐斐等几位研究生因为课题更偏向应用,所以课题实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张江的公司里,接触的大都是职场人员。
张江高新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汇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罗氏、GE医疗等大企业的研发中心都坐落在此。斐斐也很认可张江的氛围,课题中她会时常与基因测序公司、芯片中心、张江药谷里的前沿技术人员碰到一起。“博士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张江‘混’,这样的博士经历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比在校的同学更早接触社会,可以说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和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斐斐举例说,位于张江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研讨会,赵国屏院士等一众知名科学家大都会参加。研讨会上会有一些首席研究员(PI)介绍其课题最新研究进展,参会的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会进行评论交流,提出有哪些需要改进。会议还会安排少数博士在会上报告。能在这样的研讨会上获得报告机会对一个博士生来讲是难得的。在张庆华老师的争取下,熊斐斐在研讨会上做过半小时的课题报告并接受与会科学家的提问。说起这段经历,熊斐斐很感谢张庆华、王颖等老师给她的机会。“这个参与过程很锻炼人。当时我报告的内容与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关。课题设计取各家之长,也更注重实用,课题涉及芯片、测序、生物信息学等较前沿的技术。这样的经历也使我日后能触类旁通。”
采访中,熊斐斐不止一次提到导师张庆华的指导帮助。在她眼里,张老师很温润,很照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他会亲自带你去联系这方面的专家,比如一些同济本校、交大和复旦的教授们。张老师不会给我们要发多少文章的压力,但他会帮我们提升文章的质量,经他修改润色的文章的立意和表述会更高、更好。此外张老师团队的氛围也很好,同门之间互帮互助,直到现在也时有聚会。”斐斐在博士阶段的研究涉猎面比较广:有偏应用类研究,比如禽流感人源化抗体改造、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芯片设计;也有偏机制类研究,比如银杏叶对脂肪肝的治疗作用等。
入职生物制品所,致力病毒疫苗应用研究
2014年博士毕业后,熊斐斐选择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而非留在她更熟悉的张江园区。她当时的感觉是在张江待久了,想换一个地方再看看。生物制品所是她自己投简历后获得的面试机会。“这个所就在延安西路上,离我外公外婆家很近,老上海人对这个地方都很熟,加上我小时候的情结,和爸妈讲了投这家公司后他们都觉得有缘分。”斐斐说选择国企也与自己的性格和多年的求学经历有关,自己的性格也许更适合稳定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外企这类竞争性太强的公司。最终她很顺利地进入了上海物制品研究所,岗位定位就是做病毒类疫苗靶点的开发。疫苗行业相对比较小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预防意识提升,疫苗行业也迎来了蓬勃的生机。刚入职,熊斐斐并不熟悉疫苗研发,也不适应与小白鼠等小动物打交道,但多年在张江求学的经验让她很快就适应了实验室的氛围,并逐步适应了企业研发的观念和目标定位。“读博时做完课题就好,而我现在所做的疫苗研发是要用到人身上的,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副作用和残留物都要降到最低。”斐斐在上海所工作至今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任务,如参与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人感染H7N9流感疫苗、大流行流感病毒(H5N1)灭活疫苗、减毒带状疱疹疫苗等的研制工作。
沉浸于实验室工作的熊斐斐
新冠mRNA疫苗作用机制
话题进入斐斐此次入选启明星计划的课题——流感病毒信使RNA(mRNA)疫苗设计及概念验证性研究。斐斐说这个启明星计划所瞄准的新型流感病毒疫苗研发正是她现在的核心任务。疫苗技术变革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处在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包括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载体疫苗等在内的新型疫苗技术也开始让普通民众熟知。流感疫苗行业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多种新型疫苗技术。传统的流感病毒是在鸡胚(受精鸡蛋)中培育的,而新型流感疫苗就是想采用不依靠鸡胚的生物技术手段来生产流感疫苗,更快更强地应对流行毒株变化。mRNA疫苗技术高效、安全、快速,辉瑞、莫德纳和赛诺菲三大疫苗制造公司也借着新冠mRNA疫苗上市的东风,推动了流感mRNA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除此之外,国外多家疫苗企业瞄准了流感mRNA疫苗这个市场。但国内开展该项目的公司寥寥无几,也正是基于这一需要急起直追的形势和难得机遇,熊斐斐希望借助启明星计划给予的机会,依托团队已有的mRNA疫苗技术平台,倾全力于流感mRNA疫苗的研发。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第四研究室合照
开发通用疫苗,早日打破国外垄断
从斐斐的介绍中我知道,她这次获批的启明星项目是立足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多年基础的老牌项目,也是她入职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流感疫苗领域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2022年11月,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更是上市了中国首个全年龄组流感疫苗,这在中国流感疫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流感疫苗有其特殊性,因其变异快且复杂,使得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会不一样,导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流感疫苗株会有所不同,因此流感疫苗研发、生产都要作相应的调整。熊斐斐表示她申请启明星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结合新一代mRNA技术做一个通用流感疫苗。“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开发通用疫苗的一种策略,通过找到病毒中保守的不太容易变异的靶点,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设计通用疫苗,以应对不同的毒株。
作为疫苗研发行业的一员,熊斐斐深知经历过新冠疫情,大家对健康、疫苗需求之甚。“不仅新冠,其他品种的疫苗都有需求,但像带状疱疹疫苗、肺炎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大品种疫苗基本被国外进口疫苗垄断。作为国字号的疫苗研发企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研究所也一直在努力,逐步从引进、仿制转变为自主创新。因为我们很清楚唯有不断努力,赶上国外同行,才有望打破国外的垄断。”
分享以上信息也是想让更多关心中国疫苗研制工作的读者了解一批在这个领域潜心耕耘的科研人员的追求和状态。熊斐斐的启明星项目将在2025年结题,我们预祝这位在流感疫苗研发一线的星友取得预想的结果。
江世亮采写于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