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自然博物馆正联手为他们珍贵的藏品制作全球数字化清单,从蝴蝶标本到恐龙头骨,应有尽有。

16.1

科学家检查储藏于华盛顿美国自然博物馆的植物标本。该馆参与了一次全新的清单编目项目,清单囊括来自28个国家、73家自然博物馆的11亿件藏品

2023年4月,全球最大的数十家自然博物馆公布了一项关于馆内藏品的调查。这份全球清单包含了11亿件藏品,从恐龙头骨到花粉颗粒再到蚊子,无所不包。

这项调查的组织者在《科学》杂志上描述了这次工作,他们希望这项调查能够帮助博物馆联合起来回答一些紧迫的问题,比如物种灭绝的速度有多快,又比如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自然界。

“它给了我们大量情报,这下,我们开始考虑有哪些事情可以由多个博物馆共同完成,这些事情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该项目负责人之一柯克·约翰逊(KirkJohnson)表示,“这就是构建全球博物馆网络的理由。”

此前,科学家们曾创建过较小的藏品数据库。但专家表示,这次的新成果包含28个国家的73家博物馆,是前所未有的规模。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昆虫学家艾米丽·梅内克(EmilyMeineke)表示:“这项分析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其规模之大不曾有人企及。”不过,她本人没有参与这项调查。

调查揭示了世界各地藏品之间的重要差距。例如,相对而言,来自地球两极周围地区的藏品较少,这些地区尤其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此外,昆虫作为动物物种中最多样化的群体,在藏品中的比例也过低。

梅内克博士表示,这项针对大型机构的调查也为针对较小机构的调查奠定了基础,后者可能会带来更多惊喜。“一旦这些方法被应用到更小的藏品集中,其结果可能会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她说。

16.2

美国自然博物馆收藏的蝴蝶标本。研究人员无法在线查阅标本盒中的标签,因此很难对它们进行研究

16.3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博物馆收藏的鸟蛋。科学家在研究这一藏品集后确定,气候变化导致了鸟类每年产卵的时间提前

自然博物馆起源于15世纪,彼时它们还只是贵族的奇观陈列柜,里面收藏着诸如独角鲸头骨或闪闪发光的水晶之类的珍奇。等到了19世纪,它们已经成为雇佣大量全职策展员的国家机构。

在博物馆这一机构出现的早期,每当馆内获得一件新藏品时,策展员们通常会在纸条上简单记下一些关于它的基本信息。这张纸条可能会被塞进一个装有蝴蝶标本的盒子、或是丢进一个装有鲨鱼标本的罐子。随后,策展员会将盒子或罐子存放于橱柜中,并在账簿上做对应记录。

今天,自然博物馆已经积累起了大量的藏品。仅史密森尼自然博物馆就拥有148033146件藏品。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将他们藏品的资料上传至线上。

例如,去年,美国国家植物标本馆完成了将近400万幅压制植物照片的上传。但自然博物馆中的大多数藏品尚未被扫描并上传到云端,甚至还未被记录到在线目录中。

约翰逊博士和其他博物馆馆长意识到,他们对自己馆内的藏品都只有粗略的概念,对诸馆之间共有的藏品的了解甚至更加模糊。

16.4

一位策展员正在扫描一只昆虫的条形码,该条形码将标本与博物馆网站上的数字图像联系起来。一项对全球博物馆的最新调查显示,昆虫在博物馆的藏品中所占比例不足

“我们突然想到,我们每家博物馆都拥有这些令人惊叹的资产,但我们没有办法对它们进行比较,”他说,“我们意识到,我们正掌管着这些充满未知数据的王国。”

博物馆馆长们不想等待数年直到所有的藏品都数字化,他们希望现在就进行盘点。他们要求手下的策展员填写一份调查表,描述自家博物馆收藏了哪些类型的藏品——植物、真菌、化石等等。随后,他们估算每类藏品的规模(有时仅仅是通过数橱柜),以及科学家们是去哪里收集来的这些藏品。

策展员还提供了已经数字化的藏品数量、进行了DNA采样的藏品数量,以及每家博物馆内对不同物种群进行过研究的人员数量。各家博物馆创建了一个在线仪表板文档来探索这项调查的结果。

纽约市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科学部门副主任迈克尔·诺瓦切克(MichaelNovacek)表示:“这实现了我和曾担任这一职务的其他人多年以来的梦想。”

约翰逊博士说,与其他物种相比,研究哺乳动物的科学家数量多得令人惊讶。他表示:“从数据里可以看出,温暖且毛茸茸的东西对研究人员的吸引力是相当明显的。”

相比之下,只有10%的博物馆科学家研究昆虫。“这有点少了,”约翰逊博士说,“昆虫是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且庞大的授粉媒介和疾病传播媒介。”

各博物馆来自北极和南极洲的藏品则相对较少,这两个地区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尤为严重。诺瓦切克博士说,记录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博物馆而言十分重要,它能帮助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随气温上升而发生变化。“这是对行动的号召。”他表示。

了解全球各地的博物馆缺少什么可以帮助它们规划新的考察,从而填补这些空白。“我们也许能够制定一个21世纪收藏计划。”约翰逊博士说。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

本文作者卡尔·齐默(CarlZimmer)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