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
起意采访赵迪也是因为前不久一次启明星下午茶活动,赵迪在发言中说她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2022级星友,目前科研上关注的是成瘾行为的机制及防治,前者偏科学,后者偏临床,另外也关注与成瘾相关的焦虑(症)研究,希望与更多相关专业的星友开展交叉课题研究。尽管那次启明星交流会的主题是元宇宙,但是赵迪所讲的还是让很多与会者听到了,因为精神卫生、成瘾和焦虑症已经成为大众话题。也因此会后相约赵迪作启明星采访。
2023年7月11日上午,顶着37℃的高温,我搭乘5号线地铁出站后沿沪闵公路步行一段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进门前看到中心在民国时代的老门牌,上面标着: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这个院区我在5年前曾来过,当时是采访2018级星友张琪。在院门口等我的赵迪先带我参观了他们现在的科研楼,底层上有几块机构的牌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等铭牌,显示了这里科研的影响力,5年不见,这里的科研层级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需求越来越多。赵迪还带我参观了精神卫生科普基地,从介绍上看,这里经常会安排面向学生和市民的科普活动,不少研究人员、在读博士研究生都会加入其中。我也在网上搜到赵迪参加面向行业内外的报告会,解读与成瘾行为、焦虑症有关的科研工作的报道。这些采访前的铺垫也让我多了一份期待,眼前这位面容姣好、正全身心投入精神疾病科研的女孩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她是怎样走进精神卫生研究大门的?
对脑的兴趣源于“裂脑人”的科普
差不多50多年前,赵迪的外公下放到江西南昌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又过了20多年,赵迪的父亲——一位空军学校教师——转业到南昌做公务员。1989年,赵迪在南昌出生。在南昌读完小学中学,然后考了江西师大的心理学专业。因为成绩好,获得保研资格的赵迪在大三结束那年的暑假得到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参加夏令营的机会。这个心理学夏令营也是华师大心理学系的传统,会在每年暑假招募全国高校相关专业成绩较好的大三、大四本科生来这里进一步学习了解心理学,为日后进入专业领域做准备。但是彼时赵迪的兴趣已从心理学转向脑科学,其中缘由是受到当时媒体上对裂脑人的科普解读的影响。知道女儿兴趣、在中学任教的赵妈妈平时也会注意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那年在参加南昌书展时,赵妈妈就挑了一本原版的《当代脑科学进展》给赵迪,一方面是想让女儿了解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有督促她学外语的用心。听赵迪说到裂脑人这个词,我也想起20多年前在媒体做科技报道期间也做过相关报道,所谓裂脑人实验是20世纪40年代起,科学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病人,采用切断胼胝体的办法。这么一来,癫痫病发作虽然停止了,但大脑两半球却被分割开,“老死不相往来”,不仅信息不通,连行动也互不配合,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裂脑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教授斯佩里等人对裂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斯佩里的研究证明我们每个人拥有左右两个大脑,而左右脑是通过由胼胝体连接沟通,也就是经过神经纤维进行连接以及信息的传递,而且左右脑有着不同的分工,他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荣获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裂脑人在此后的几十年仍有很高的研究热度,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赵迪是其中的一位。
进入华师大心理学系是人生改变的开始
话题再回到夏令营。正是在这个夏令营期间,赵迪见到了后来的导师周永迪教授。周老师是华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周老师的父亲也是华师大教授。在自己盛年之际,周老师回到华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担任首任院长。这个为期10天的夏令营让赵迪对华师大心理学专业愈加向往。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是老师找学员一个个面谈。赵迪依然记得当时老师的问题是对心理学什么方向感兴趣?有没有兴趣从事心理学研究?赵迪回答说大脑很神秘,是一切行为和思想的根源,她想了解感觉、知觉等的基础信息是如何转化为决策行为的。或许是赵迪的回答让老师觉得这个学员思路比较清楚,一年后她如愿进入华师大。用她自己的话说,进入华师大心理学系是她人生改变的开始。2010年来华师大报到后不久,因为身体的原因她经过批准休学了一年,这样就从2011年起正式入学,硕导正是周永迪老师。
研一下要决定论文课题,和导师商量后,赵迪确定了自己的课题:多感官(触觉、视觉、听觉等)融合互作的决策神经机制,这也是导师那些年科研的大方向。从研一后半段起,赵迪在饲养、学习训练猕猴上花了不少时间,所谓训练猕猴,是让猕猴看屏幕上的条纹等视觉信息,也让它去摸木棒,看它的触觉反应,进一步还让猴子边看屏幕信息边操纵,训练其统合能力。这样的训练是希望能在受训的猴子脑区留下可查到的印记(主要是看猴子脑区的神经放电情况),至少需要训练一年半左右。这个过程中赵迪还采取非侵入的方式(如磁刺激或贴片等物理方式)将一些实验设计移植到受试猴子身上。这些动物实验有了一些结果后,还需要以非侵入方式在人身上作进一步验证。依托这些猴子与人的实验结果,赵迪先后以第一作者发了4篇SCI论文。2012年研二时赵迪转博,继续由周老师执导。
2014年,华师大心理学系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有一个与学习机制相关的合作课题,尚在读博的赵迪由导师介绍去那里做为期半年的课题,主要是以非侵入的一些方法去探究灵长类动物的学习机制,并将研究深入到治疗。问起在英国交流学习这半年有无语言障碍时,赵迪说她妈妈在学校教的是英语,所以她比较早就学了英语,另外也得益于华师大和上海的国际化环境,赵迪研一起的有些课程是直接用英语授课的。半年后对方希望赵迪留下来读博。赵迪坦言,这个邀约当时对她确实有诱惑的,但综合考虑后觉得还是应该回华师大完成学业。这半年时间赵迪受到的训练是:在一定的刺激下看某些与学习有关的脑区的变化,从而探究受试对象在学习机制上有无改善的可能,进而了解更多的学习机制。但这些主要还是在科研实验的范畴内,并没有进入临床。
感铭周永迪老师的提携之恩
说起自己科研路上的贵人周永迪老师对自己的提携之恩,赵迪说周老师最让学生受益的是给学生以方向上的指引,如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他会指导学生做进一步验证的实验。赵迪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是周老师研究工作的延续,也是第一次在人身上验证了多感官融合会发生在功能更初级的感觉皮层上。“具体而言,触觉和视觉的融合一般认为会发生在更高级的皮层(如前额叶皮层),但是我们发现其实这一融合是发生在更早一点的初级感觉皮层。这一点是周老师2000年博士论文里提出来的,但没有进一步论证。后来我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这篇英文文章对此做了论证。这篇文章在领域内重要刊物《大脑刺激》杂志上发出。周老师在过程中指导我们去如何设计才能达到可以验证的效果。这个实验平台的搭建、实验数据的分析是以我为主完成的。”
博士毕业与导师周永迪教授(左)及董晓蔚教授(右)合影
UCSF访学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
2015年,尚在博士就读的赵迪在国家留学生基金支持下,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精神病学系做为期两年的访学。有此选择是因为赵迪很想到能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的机构去深造。“当时是读到这家实验室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封面文章,报道了他们实验室利用电子游戏这种学习方式,改善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这篇文章在业内广受关注。这家实验室的方向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开拓了我的想法,原来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改善人的学习认知功能。对方很快给了邀请函,加上国家留学经费的支持,我在那里待了两年。”
与美国UCSF两位指导老师亚当·格萨里(Adam Gazzaley)教授(右)、西多尔·赞托(Thedore Zanto)教授(左)合影
回溯这两年的求学过程,赵迪说她在那里一开始是做老年人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认知,发现可改善的程度不一。后面又针对一些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做课题研究,发现对他们的改善尤为明显。“主要是电刺激的方式,每天一次,连续几周就会看到明显的结果。这种改善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研究发现AD病人的大脑网络发生了全局性改变,通过实验证实通过电刺激关键脑区,能够改变病人的全局脑网络。”
在UCSF精神病学系实验室的后半阶段,赵迪参与了很多工作,包括开展了独立课题,每天约老年病人来实验室,也会定期去旧金山一些养老机构,散发招募志愿者做研究的海报。患者会通过邮箱联系她,赵迪再通过邮件约报名者做一些筛查,然后邀请他们来实验室完成实验。正式启动这项实验前赵迪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伦理上的审查认可。整个实验过程中赵迪一共接待了60名患者。“受试者主要是两种人,一部分是AD患者,一部分是正常人。实验是想验证随着年龄增大是否可能把年老的大脑调得更年轻一些。后来发现正常人的改善有限,而对患者人群会有明显改善。”
入职SMHC进入药物成瘾研究之门
2018年,在UCSF逗留了两年多的赵迪婉拒了美国导师希望她留下来做博士后的建议,决定回国发展。说起当时自己的真实想法,赵迪说主要是因为想把自己这些年习得的学识能力报效国家。另外也是因为家人希望她回家有更稳定的生活。在考虑工作时,赵迪首选了上海,并且看上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SMHC)。理由很简单,地处上海的华师大是自己的母校,也正是在华师大,赵迪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和事业,也因为在华师大求学,赵迪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她投了简历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马上给了回复,欢迎她加盟从事药物成瘾机制及防治研究。就这样,2018年3月,赵迪入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交医“激励计划”博士后,赵迪于2021年7月以 “特别优秀”的成绩出站工作。
启明星课题聚焦药物成瘾心理渴求的精准诊疗
说起这几年一直在从事的成瘾机制研究工作,赵迪说成瘾机制研究本身就是重大医学难题,也是持续入选《科学》杂志公布的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仅在我国预计就有超过1?300万人使用毒品,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现有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方法疗效有限,复吸率高,临床上缺乏客观的诊疗标记及精准干预技术。需要进一步阐明成瘾心理渴求的神经机制,创新靶向神经机制的临床干预策略。入职以来,赵迪先后得到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青年人才扬帆计划,国家基金委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资助。其中将于2025年结题的启明星计划是支持她聚焦“药物成瘾心理渴求的精准诊疗”这一科学问题,而其他的多项人才专项和重大课题将支持赵迪和团队成员联合认知行为和电生理构建皮层功能精准评估体系,完善物理治疗策略并开发精准干预技术,有效提高药物成瘾的诊断治疗水平,推动我国科学戒毒体系进展。
作为博士后杰出代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交流会
参加长三角神经科学青年论坛并获青云奖
基于自己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背景,近年来赵迪聚焦药物成瘾领域,对心理渴求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侵入神经调控精准干预皮层功能的方法,率先使用神经调控的方法解析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参与认知功能(多模态感觉信息融合和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利用计算认知行为建模、高密度脑电记录、非侵入脑刺激等技术解析药物成瘾者渴求的神经机制,创新性地发现甲基苯丙胺成瘾线索诱发渴求的皮层神经振荡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她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精神疾病领域旗舰杂志《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Psychiatry)上,发表后受到国际同行领域专家的推荐和关注,并立即被爱思唯尔出版社旗下《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学评论》(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Reviews)杂志发表的文章正面引用。入职五年多来,赵迪发表一作/通信作者研究论文10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专题口头报告,最近一次是今年2月在里斯本参加国际脑刺激学术会议。
研究范围触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成瘾研究
赵迪及其同事专注解决药物成瘾患者的渴求问题,在北京、上海、江苏等数十个省市开展系列经颅磁刺激干预研究,获得中国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有效降低了成瘾群体的渴求和冲动水平。为加快相关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应用,2021年起,赵迪加入浙江省戒毒局科学戒毒咨询专家团队。赵迪完成的“药物成瘾者皮层渴求改变的神经机制及精准干预”课题获得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第二完成人)。
除了以上药物成瘾机制及防治研究工作外,赵迪近年来还将自己的研究范围延伸到更广泛意义上的成瘾研究,包括行为成瘾(典型的如刷手机成瘾、上网成瘾、网购成瘾等)。赵迪认为这些行为成瘾虽然还没有像药物成瘾那样受到高度关注,但是影响到的人群更多,而且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任其发展绝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能承受的。赵迪说他们其实也已经在关注和布局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与药物成瘾、行为成瘾相伴相生的还有焦虑心理问题以及由焦虑引发的多种精神性疾患,典型的如抑郁症等。也鉴于这些与成瘾相关、相伴的问题非常值得做进一步科普,我也就此请赵迪为《Betway必威在线登录 》杂志撰写一篇科普性综述,和这篇启明星人物报道同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发,以吁请更多读者关注成瘾的危害及其防治这一迫在眉睫的精神健康话题。赵迪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工作地点离家里有30多公里,为了抢在不堵车的时段,赵迪每天早上6点半开车来单位,“每天都有很多的事逼着自己不敢懈怠。当然被需要的感觉也是很好的。”赵迪目前唯一的诉求是每周能抽出一点时间陪陪家人,特别是只有4岁的儿子。是的,现在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对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宛平南路600号这一符号的广受青睐也反映了一种民意。但其实我们公众也应该对在精神卫生健康领域的工作者群体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至少可以在内心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江世亮采写于2023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