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科普活动日益丰富的同时,科普的理论指导需求日益迫切。为响应新时代的科普事业发展需要,《Betway必威在线登录 》开设“科技传播智见”栏目,旨在汇聚科技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想和观点,为我国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普的内容来源于科学实践,这意味着它离不开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科普工作者的深度参与,而它所发挥的作用最终也应落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大军等方面。
当前,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科普的确以“实践性”为显著特征,但随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科普发展的理论指导需求迫切起来——没有理论指导的科普实践是盲目的,不与科普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也可能是空洞的。
随着公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以及科普实践的日益丰富,我们越来越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关注科普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理论指导传播并普及科学,而做到基于科学证据的科普才能更好实现科普效能。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就提到要“开展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样,同年8月份发布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也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部分指出,“强化科普理论研究。构建新时代科普理论体系”。
然而,与我国科普实践蓬勃发展相比,科普理论研究还落后于实践,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从理论研究本身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科普”这个术语的相关问题。对于什么是科普,虽然人们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用通俗的语言将科学内容传递给公众,但似乎又缺失了一些不可言传的因素,因而不同的从业者可能会给出不一样的界定。虽然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也开展了不少的研究,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对于科普本身还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周延的概念。此外,中国的科普实践与其他国家也存在一些差异,那么我们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这更需要本土化的学者和实践人员共同去探讨。与此同时,当前用于指代科学大众化这个过程的系列术语或者称谓之间又有何异同,比如科普与“科学传播、科技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公民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和技术、科学与社会”等概念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交集和差异,这些都应该是科普基础理论研究至少应该回答的问题。
再如,要关注媒介在科普中的作用机制。传统上,科学家-媒体-公众是一个铁三角,因而很多学者把目光聚焦于科学的内容经由媒体(机构和人员)传递到公众手中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之中所存在的各种张力,特别关注科学与公众这两极,而忽视了媒介平台的“介导”。但是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媒体平台化与平台媒体化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传播的内容往往会受到平台型媒体所设置的“框架”或者说“引流”的影响,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媒介平台成为左右传播内容的“催化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息失序”的状态,给非科学和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相应的“生态位”。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媒介平台上的内容是否存在用对科学产品和成果的强调来取代相关科学的普及,我们又该如何去扭转,或者说保持某种必要的必威在线网站首页网址 平衡,让媒介平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又如,需要深入探查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内在机制。不论是科普理论还是科普实践,实际上都离不开科研人员。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科研人员或者说科学建制化以及科学家职业化之前,很多热衷于向公众开展科普的“自然哲学家”都以某种方式参与过科普工作,并且公开发表过一些观点和看法,而随着科学体系本身的成熟,不论是从事科普的人,还是科普的内容,又或者是科普的途径与方式等开始发生了转向。如今我们呼吁,或者说要求,科研人员承担起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责任与义务,但是这背后的内在机制到底是什么?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自我效能如何?在推动科研与科普相结合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应该发挥到什么程度?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措施来确保他们能够乐意参与其中?这些也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023年4月,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的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鼓励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科普专业人才”。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就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有一定规模的知识生产系统,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有稳定且不断演进的理论体系。因而加强科普基础理论研究,也是助力相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然,加强科普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显然不能局限于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科普本身也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我们也需要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待科普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也期待能涌现出更多关注科普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理论,在科普实践筑牢理论根基的同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本文作者王大鹏是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科学传播理论、国外科学传播研究、新媒体科学传播研究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