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全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都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要加强科学学的研究,探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健康有效发展。
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现代科学自身是一个社会系统,同时处于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给科学学提出两个基本问题:科学活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和规范才有利于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发展适合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是什么?为此,我们需要回到科学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思想——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 of science),探究和发掘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社会运行的动力,探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扬科学精神气质的意义和措施。
科学精神气质是什么
近代科学革命,从1543年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到牛顿于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科学研究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自然是有规律的,科学认识以实验方法和理性工具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从事科学的人通过各种形式(通信、聚会等)交流研究成果,形成各种科学团体(如英国皇家学会)。科学的进步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研究人员之间不断地接触和交流而取得的,科学家逐渐正式或非正式地被组织在“科学共同体”中,这些共同体评价、积累和传播其成员所贡献的各种概念和资料。科学开始从其他文化现象更明确地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一种职业行为,获得自主性成长,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伟大事业,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那么,保持科学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
美国科学社会学罗伯特·金·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思想。所谓精神气质是指个人、群体或制度所特有的精神、情感、道德本性或指导信仰。默顿通过研究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发现科学受到惯例、指令等价值和规范的制约。默顿把科学精神气质描述为“一套有感情色彩,约束科学家的规则、规定、惯例、价值和预设的综合”。这种感情色彩的规则包括:智力诚实、正直、有条理的怀疑、无私利、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等。这些规则虽然并没有以书面明示,但为科学家普遍认同,只要违反就会受到支持者本能的制止和强烈的反对。科学的精神气质使科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建制及行业明确地区别开来。
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建制目标实现的功能化因素。他把科学建制的目标定义为“扩展准确无误的知识”,保证这个目标达到的规范包括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两方面。技术规范是指经验证据的可靠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们是科学知识真理性的保证。行为规范即规定、约束和协调科学家的行为。行为规范是实现科学建制目标必不可少的因素。默顿把科学的精神气质定义为“一套有感情色彩的、约束科学家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用规定、排斥、偏爱、赞同的形式表述,它们是借助建制的价值获得合法的地位”。科学的精神气质是建制化所必需,不是个人的价值和感情色彩要求。
默顿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由四个部分组成: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普遍主义要求接受或拒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应考虑科学家的个人或社会属性;公有主义要求科学家公开研究成果,不能当作私人产物占有;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不以金钱、地位、荣誉等为目的;有条理的怀疑性提倡一种怀疑精神,要求对所有知识,无论其来源如何,要在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仔细的考察。科学行为的规范来源于科学建制的目标:既然科学知识由经验证实、逻辑一致性保证真理性,那么评判它就与科学家的个人和社会特性无关。由于其普遍性,科学知识才可以交流、传播。而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不能自由、公开地与其他科学家交流,那么就无法判断它的真理性。判断科学知识是不是真理,就要从经验和逻辑两方面彻底检查,不能无根据判定,这就需要有条理的怀疑性。科学真理的获得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专心致志地探索。这就需要一种为认识而认识的精神,即无私利性。反过来,行为规范对科学建设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
科学建制强调独创性,对独创性的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担当其社会角色的有效保证,科学自身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自我控制科研成果质量的系统。这是科学共同体的基本功能,据此分配科学奖励。通过这种自我控制,科学知识得到累积和增长。科学上的承认是科学家获得职业地位、荣誉承认和社会承认的基础。
默顿及其学派的研究者对科学奖励系统做了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科学奖励系统大都按普遍主义运行,也揭示出科学奖励受到马太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提出实际中存在着相反的规范,如科学家缺乏怀疑批判精神、有私利性等。在有些领域,其他类型的规范占主导,如商业和军事研究——保密性占主导,忽视公有性。还有政治主导的科学研究,如苏联李森科时期统治的遗传学。
那么,如何看待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在自身实际发展中形成的维系和控制科学整体成为共同体和社会建制的内在价值、规范和规则综合体,是科学界的一种共同文化。默顿提出的几条规范是对科学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是学术科学成长的精髓,实际中存在的明显偏离科学规范的行为反倒是说明科学精神气质的价值和道德威信。默顿的研究表明与科学精神气质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变化,科学精神气质与其他领域的规范相互作用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现代科学的科学精神气质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支持的事业,科学与国家和社会其他领域的行为规范处于复杂的关系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研究的有用性日益被突出地强调,社会其他领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渗入科学研究领域。但是,由于科学活动已形成鲜明的精神气质和有力的科学共同体,科学的价值观和规范在很长时间内能与其他领域的价值观和规范保持一种有弹性的张力。科学界推进科学知识自身进展的内在愿望与社会其他部分对科学有用性的外在要求,虽有冲突,但经过适应,两者能够互相承认和互相理解,形成一种基于相互受益的共生关系,并积极建造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动力的知识生产的结构。历史发展表明,自由和支持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日益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的组织形态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成为一种团队活动、一种技术化的活动、一种组织化的活动、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特别是商业化影响到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了科学活动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一是科研项目的获取日益重要。科研人员及科研组织为获取外部资源,从事类似市场化的行为。科研项目不仅是开展科研不可少的资源基础,而且还具有了学术承认和奖励的功能,获得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本身成为一种学术承认,成为获取更高学术职位和待遇的学术资本。这种做法给科研人员之间带来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合理性范围引起一定的争议。二是与科学精神气质相对的规范并行存在。相对于追求普遍科学真理的普遍主义,存在着科学知识是相对的、依赖环境和文化的特殊主义和差异性规范;相对于科学知识自由共享的公有主义,存在着科学知识私有性和保密性规范;相对于无私利性的追求真理,存在着追求知识的获利性和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自我炫耀性;相对于有条理的怀疑性,存在着推崇权威和科学游说。一个科研组织内的研究行为同时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利他主义与商业化并存。三是奖励系统的功利性色彩严重,一些奖励对象忽视了真正作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扭曲了科学奖励的原本含义。
由此,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和损害,不仅科研不端行为大量出现,而且超出科学传统做法的行为也开始出现,例如2022年我国某研究所通过媒体发布两项所谓重磅研究成果,这种跨界发布科研成果的做法引起科学界广泛的争议。
因此,为了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坚持科学的精神气质。
新时代坚持科学精神气质的若干主题
新时代坚持科学的精神气质要积极应对全球的重大挑战,促进国际科学合作,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焕发科学研究的活力,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科学的普遍性,推进国际合作因为具有普遍性,科学的发展本质上是国际性的、没有国界的,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性的社会体系,这是过去几百年来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国际交流合作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像文化、体育等活动一样,科学被认为是促进国家间广泛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种有效机制,并有助于实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物理学家通过帕格沃什会议在“科学水平”上讨论核军备和核裁军问题,为冲突中的两国创造建设性的对话,架起信任的桥梁。1995年,帕格沃什组织与其创始人罗特布拉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今天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国际科学合作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应该坚持科学的普遍性,寻找共同点,保持对话,创建新的合作形式,推进合作。
推进科学的公有性:推进开放科学开放科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发展潮流。开放科学使科学研究的出版物、数据、实物样本和软件等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科学知识和数据。开放共享数据有助于共同应对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危机事件,开放的数据平台可以给予科学家研究和决策者决策巨大的支持,开放科学有助于应对社会宏大挑战。我国科学界对于推进开放科学已经做了大量工作,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明确的政策。
倡导无私利的研究,专注科研活动本身一是促进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从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自身的热爱。二是对年轻科研人员,无论是资助还是评价,不要求早早发表文章、出一定成果,要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使其专注科学研究本身。三是要有条件地优化局部环境,创造一个专心科研的氛围。
提倡正常的学术民主,创造好的学术讨论环境坚持有条理的怀疑性,就要提倡正常的学术民主,创造一种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教授在2007年接受《环球科学》采访时指出,新中国的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物质条件相当差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因为有科研工作者们报效国家和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精神。回顾“两弹一星”的研制,那时候团队精神和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当时,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讨论,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周光召的这番话,对于今天中国科学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科学文化的成长
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文化,是科学自主性成长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科学的精神气质与科学的职业化、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相结合,不仅塑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品格和步伐,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科学文化的建设,一是科学界自身要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全面价值,强调追求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批评精神和学术民主,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违规。二是加强科学界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广泛传播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和支撑。
————————
本文作者樊春良是中国研究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会理事,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涉及科技政策理论、中国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国际科技合作、科学与社会领域。